(四) 昧真禪,求古董
賈雨村遇到了真禪,卻錯過了,轉(zhuǎn)而去跟古董商人喝上了。
在解釋這個情節(jié)之前,讓咱們先插播一段《西游記》的故事,說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艱辛,終于到了靈山,取了無字的經(jīng)書就走,燃燈古佛就笑了:“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jīng),卻不枉費(fèi)了圣僧這場跋涉?”于是把白雄尊者叫來,吩咐他:“你可作起神威,飛星趕上唐僧,把那無字之經(jīng)奪了,教他再來求取有字真經(jīng)?!?/span>
《西游記》這段情節(jié)另有含義,不過也不妨從字面看:讀不懂無字經(jīng)的時候,只能讀有字經(jīng)。這就是雨村接下來的遭遇。
這廟外觀很破落,名叫“智通”,就是說,別用勢利眼來看它,別拿普通常識來看它,才能知道它的妙處。
在佛教里,“智”和“識”經(jīng)常是一起出現(xiàn)的一對概念,前者經(jīng)常比喻本來的大智慧,不一定跟文字有關(guān),跟直覺很接近,后者比喻我們后天的各種知識、成見,往往跟文字水平成正比,跟推理很接近。
一個人通達(dá)的程度,主要以他的“智”為衡量標(biāo)準(zhǔn),而不是“識”。世界上三百六十行,行行的頂尖王者,主要是他的“智”,把他跟業(yè)內(nèi)其他的人區(qū)別開來。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如果沒有那1%的靈感,世上所有的汗水加一起也不過是汗水而已。再拿管理來說,既是一門科學(xué),又是一門藝術(shù),對基層和中層來說,管理主要是科學(xué),對高層來說,管理主要是藝術(shù),老板可以連小學(xué)都沒畢業(yè),但手底下恨不得雇的全是博士,偏偏這博士學(xué)的一肚子學(xué)問,沒準(zhǔn)就是為打工做儲備的。
莊子舉過“渾沌”的例子,說這渾沌有一天殷勤招待了遠(yuǎn)道而來的兩位朋友,人家無以為報(bào),一想,人都有七竅,用來呼吸、吃飯、看電影、聽音樂,渾沌卻沒有七竅,干脆,咱倆在他身上鑿出七個竅來,不就報(bào)答他了嗎? 說干就干,每天在渾沌身上鑿個窟窿,七天之后七竅都有了,渾沌也死了。莊子的這個故事,就是說,你知識越多,可能就背離這世界的真相越遠(yuǎn),因?yàn)檫@世界的真相,要靠“心”去溝通、接近、合一,而不是各種見解。
《法華經(jīng)》里,佛說,滿世界的高人聚在一起,也測度不了佛智,乍一看,佛智怎么這么難懂呢? 六祖惠能一句話捅破窗欞紙:“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zhuǎn)加懸遠(yuǎn)?!?/span>用“識”不用“智”,推理一輩子,也是外行。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這個對聯(lián),正是修行人當(dāng)前階段狀態(tài)的反映:以前不知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忘了“縮手”、回頭,但是現(xiàn)在,世間的路已經(jīng)不想再走了。
他也知道“翻過筋斗來的”好,但是,真的遇上了,又不甘心,因?yàn)榇蟮朗亲顬槠椒驳?本來就在平常日用之中(比如這里老僧在煮粥),而修行人這時候要的,是如何如何高大上,比如騰云駕霧、手眼通天之類的,要的是折騰,給他個不折騰的,他不甘心,所以就錯過了。
“老僧既聾且昏,又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這還是在強(qiáng)調(diào)“智通”跟“識通”的不一樣。
莊子也舉過類似的例子,嚙缺問王倪,聽說你知道“物之所同”? 王倪說,我哪知道啊! 嚙缺又問,你知道自己的不知嗎? 王倪說,我哪知道啊! 嚙缺進(jìn)一步問,這么說,我們是沒法知道什么東西的嘍! 王倪說,我哪知道啊,不過,看你這孩子挺誠心的,勉強(qiáng)給你啰嗦解釋一下吧,你哪里知道,我說的“知”其實(shí)是“不知”,我說的“不知”其實(shí)是“知”呢? 明白了《紅樓夢》的基本套路之后,再來看《莊子》,原理都差不多,隨手編的人名有時候就是一個故事的鑰匙,什么是“嚙缺”呢? 就是被知識見解撕裂了,就像喬布斯的那個蘋果,咬了一口,不圓滿了。什么是“王倪”呢? 王,就是心。倪,就是“兒”,簡體字寫成“兒”,就是嬰兒,天真。王倪,就是本來的天真圓滿。莊子其實(shí)是在講雨村遇到真禪當(dāng)面錯過的故事。《莊子》大談的什么“無知”,“無用”,無非都是告訴他的追隨者們,別鬧了,回家洗洗睡吧。在《莊子·人間世》這一篇里,有棵大樹,因?yàn)闊o材,所以沒被人砍,長壽的很,匠伯的徒弟無法理解這種妙用,匠伯就告訴他,人家的處世之道跟凡夫不一樣,你卻要用凡夫的腦瓜去理解,豈不是南轅北轍嗎,越想會越糊涂的。猶太人也有個諺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亞當(dāng)跟夏娃之所以墮落,就是因?yàn)楸缓筇烨樽R牽住了,壞就壞在那棵“分別善惡樹”上。
“冷子興”,一個很冷很冷的孩子出現(xiàn)了。誰呢? 修行的人。世人熱心腸,修行的人冷靜,定的住,不熱了。
修行人這時候畢竟不是佛,還要折騰的,所以是做古董貿(mào)易的。研究佛經(jīng),讀古書,不純粹是為了自家受用,還有拿出來搏喝彩的潛在意圖。追求騰云駕霧,手眼通天,圖個啥? 還不就是萬眾矚目、高高在上嗎?
冷子興“有作為大本領(lǐng)”,是因?yàn)檠芯抗艜?可能會讓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像今天世界上流行的利學(xué)、管理學(xué)這些顯學(xué),拋開純技術(shù)的細(xì)節(jié)知識,就其基本原理而言,很多都可以在古書里找到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