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題解】
介之推是隨從晉文公流亡國外的功臣,曾割股給晉文公充饑。晉文公登基后,封賞功臣,介之推沒有聲張,晉文公因事情繁多,一時疏忽,沒有封賞他,他便隱居綿上以終。傳晉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之推出山,介之推與母親誓不出山被燒死,后人因此用寒食禁火的風(fēng)俗來紀(jì)念他。本文著重記載了介之推決定隱居時與母親的一番對話:所說的是當(dāng)時也是后世一直很敏感的問題:即從龍功臣怎樣正確對待皇帝與自己。介之推認(rèn)為皇帝上應(yīng)天命,功臣不應(yīng)該徼功求賞,這一出世高蹈、功成不居的思想,被后世奉為隱士的清高淡泊的準(zhǔn)則。晉文公的表現(xiàn),在本文中雖則僅一二句話,但仍反映了他愛賢改過的高尚品格,《左傳》每多此類點睛之筆。
晉侯賞從亡者〔1〕,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荨褵o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2〕,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3〕,難與處矣?!逼淠冈唬骸邦烈嗲笾??以死誰懟〔4〕?”對曰:“尤而效之〔5〕,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彼祀[而死。
【注釋】
〔1〕晉侯:晉文公。
〔2〕二三子:指跟隨晉文公逃亡的大臣。
〔3〕蒙:欺騙。
〔4〕懟(duì 隊):怨恨。
〔5〕尤:過失,罪過。
【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稱功求祿賞,祿賞也沒有輪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九個兒子,只有國君還在世?;莨?、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nèi)國外的人都拋棄他們。上天不絕晉國,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又是誰?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而這幾個人卻以為是他們的力量,這不是欺罔嗎?偷別人的財物,尚且稱之為盜,何況貪天之功以為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罪過當(dāng)作合乎義,上面的人對這欺騙行為加以賞賜,上下互相欺蒙,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介之推的母親說:“你何不也去求賞?不求而死,將能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的而又效仿他們,罪就更大了。而且我既口出怨言,不能再得他的俸祿了?!苯橹频哪赣H說:“也讓他知道一下,怎么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紋飾。身體將要隱藏,怎還用得著紋飾?這樣做是去求顯露了。”他母親說:“你能這樣做嗎?我與你一起隱居?!庇谑请[居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1〕,曰:“以志吾過〔2〕,且旌善人〔3〕。”
【注釋】
〔1〕綿上:在今山西介休縣?!√铮核教铮獾?。
〔2〕志:記載。
〔3〕旌:表揚,表彰。
【譯文】
晉文公尋找他們,沒找到,就把綿上的田作為介之推的祭田,說:“用這來記錄我的過錯,并且表彰善人。”
(李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