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門[1]荷宕
天啟壬戌[2]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蘇州,見士女傾城而出,畢集于葑門外之荷花宕。樓船畫舫至魚艖小艇,雇覓一空。遠(yuǎn)方游客,有持?jǐn)?shù)萬錢無所得舟,蟻旋岸上者。余移舟往觀,一無所見。宕中以大船為經(jīng),小船為緯,游冶子弟,輕舟鼓吹,往來如梭。舟中麗人皆倩妝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紗。舟楫之勝以擠,鼓吹之勝以集,男女之勝以溷,歊暑燂爍[3],靡沸終日而已。
荷花宕經(jīng)歲無人跡,是日,士女以鞋靸不至為恥。袁石公[4]曰:“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大約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云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5]濤趨。”蓋恨虎丘[6]中秋夜之模糊躲閃,特至是日而明白昭著之也。
【注釋】
[1]葑門:江蘇吳縣城東門,初名封門,因水塘盛產(chǎn)葑(蕪菁)而改為葑門。宕:坑洼,這里指水塘。
[2]天啟壬戌:指明朝天啟二年(1622)。
[3]歊暑燂爍:指炎熱,暑氣炙人。燂,炙烤。
[4]袁石公: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xué),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反對復(fù)古,提倡“性靈說”,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萬歷進(jìn)士。下面引文是他寫的《荷花蕩》。
[5]雷輥:雷聲轟鳴,如滾動的車輪發(fā)出的聲響。
[6]虎丘:在今江蘇蘇州西北,相傳春秋時(shí)吳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有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