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出身于東漢有名的大家族,少有才名。十七歲時就避難荊州,依附劉表十五年,但始終以其“貌寢而體弱通脫”,得不到劉表的重用。劉表死后,歸附曹操。曹操讓他做過丞相掾、軍謀祭酒、侍中等,并封他為“關(guān)內(nèi)侯”。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瘟疫。
王粲博學(xué)多識,問無不對,且過目不忘,才思敏捷。所傳詩、賦、論、議近六十篇。他的詩賦情調(diào)悲涼,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的動亂與民眾的苦難。其藝術(shù)成就,亦被認(rèn)為是“建安七子”之最。今傳《王侍中集》輯本一卷。
七哀詩(其一)[628]
西京[629]亂無象[630],豺虎方遘患[631]。復(fù)棄中國去[632],委身適荊蠻[633]。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634]。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635]?”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636],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637],喟然傷心肝。
說明
這首五言古詩以當(dāng)時的樂府新題“七哀”為題,見于《文選》。漢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王粲前往荊州劉表處避亂。此詩就寫他離開長安時以及離亂途中的所見所感。前六句寫告別故土故人時的情景,接著著重刻畫了一位不得已拋棄親生兒子的母親的形象。作者質(zhì)樸明白的敘述,流露出強烈的抑制不住的“不忍”,兒子的號泣與母親的絕命之言,令人心悸痛不已。最后四句宛如壓抑之后從心底發(fā)出的一聲長嘆。王粲出于對亂世中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難的深切同情,懷念西漢前期曾經(jīng)一度的升平之治。然而盛世留下的除了使王粲喟然傷心的追憶之外,也只有霸陵岸上的“明主”陵闕了。
集評
(梁)鐘嶸曰:其源出于李陵,發(fā)愀愴之詞,文秀而質(zhì)羸。在曹劉間別構(gòu)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詩品》
(梁)沈約云:子建、仲宣以氣質(zhì)為體,并標(biāo)能擅美,獨映當(dāng)時。又云:
仲宣“霸岸”之篇,直舉胸情,非傍詩史。
——《宋書·謝靈運傳論》
(唐)釋皎然云:此事在耳目,故傷見乎辭,及至“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思苦則已極,覽辭則不傷,一篇之功并在于此。使古今作者味之無厭。末句因悟彼泉下人,蓋以逝者不返,吾將何親,故有肺腑之嘆。
——《詩式》
(明)楊慎云:王仲宣“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涵蓄蘊藉,自然不可及。
——《升庵詩話》
(明)陸時雍云:載事陳情,登歌入雅,千載以下,想見其言之切而事之悲者。
——《古詩鏡》
(明)孫鑛云:亦只以古色妙,古古樸樸更不著一綺靡語,蒼勁有骨力,驅(qū)遣全是史筆。
——《文選集評》
(明)徐禎卿云:仲宣流客,慷慨有懷,西京之余,鮮可誦者。
——《談藝錄》
(清)李光地云:“悟彼下泉人”,取風(fēng)詩下泉之意,以見王業(yè)之衰,百姓流離,回首長安,正與“念彼京、周”之愾同也。
——《榕村詩選》
(清)朱嘉徵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使人低回欲絕,去漢樂府何遠(yuǎn)。又云:相其英分見人,變古詩之淳茂而自成其雄高磊落,大手筆也。
——《漢魏詩集廣序》
(清)宋征璧云:王仲宣“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杜詩諸別俱本此。
——《抱真堂詩話》
(清)何焯云:“路有饑婦人”六句,杜詩宗祖?!膀?qū)馬棄之去”六句,欲棄去而復(fù)顧念京師,然安得明王賢伯一拯此患乎?
——《義門讀書記》
(清)賀貽孫云:看詩當(dāng)設(shè)身處地,方見其佳。王粲《七哀詩》云:“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蔽粢曋狡蕉吧須v亂離,所聞所見,殆有甚焉。披卷及此,始覺鼻酸。
——《詩筏》
(清)陳祚明云:王仲宣詩如天寶樂工,身經(jīng)燔遷之后,作《雨霖鈴》曲,發(fā)聲微吟,覺山川奔迸,風(fēng)聲云氣與歌音并至。只緣述親歷之狀,故無不沉切。又云:跌宕不足而真摯有余。傷亂之情,《小雅》變風(fēng)之余也。
——《采菽堂古詩選》
(清)陳祚明又曰:亂世之苦,言之真切?!拔怼弊挚杀?,本以避亂,然此身終莫必。又云:聞泣不能不顧,顧而終不還,情哀至此。
——《采菽堂古詩選》
(清)牟愿相云:王仲宣詩如漢工銅器,土埋不濁。
——《小澥草堂雜論詩》
(清)方伯海云:下泉人即指文帝,漢治莫隆于文帝。當(dāng)此人民喪亂,知必喟然內(nèi)傷,全從“霸陵”二字生出也。
——《文選集評》
(清)施補華云:蔡琰《悲憤》詩,王粲《七哀》“路逢饑婦人”一首,劉琨《重答盧諶作》,已開少陵宗派。蓋風(fēng)氣之變,必先有數(shù)百年之積也。
——《峴傭說詩》
(清)沈德潛云:古今流傳名句,如“思君如流水”,如“池塘生春草”,如“澄江靜如練”……情景俱佳,足資吟詠。然不如“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敝液胥瓙牛谩斑t遲我行”之意。
——《說詩晬語》
又云:“未知身死處”二句,婦人之詞。又云:此杜少陵《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之祖也。
——《古詩源》
(清)張玉榖云:首六,直就世亂說起,追敘避地荊州,出門情事?!俺鲩T”十句,敘在途饑荒之景,然臚陳不盡,獨就婦人棄子一事,備極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顧,塞路死亡,不言自顯。作詩解此舉重該輕之法,庶幾用筆玲瓏。末四,南登回首,兜應(yīng)首段。傷心下泉,繳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動。
——《古詩賞析》
(清)方東樹云:仲宣《七哀》,首篇起六句,點題交待耳,而敘事高邁,沈雄闊大,氣象體勢,騫舉清惻?!俺鲩T”以下,又以中道所見言之,情詞酸楚,直書所見,至不忍聞?!缎⊙拧穫麃y,同此慘酷?!澳系前粤臧丁倍渌贾巍R韵罗D(zhuǎn)轉(zhuǎn)振起,沉痛悲涼,寄哀終古。其莽蒼同武帝,而精融過之。其才氣噴薄,似猶勝子建。感憤而作,氣激于中,而橫發(fā)于外,后惟杜公有之。
——《昭昧詹言》
(近人)陳延杰云:粲之《七哀詩》,寫兵亂之象,凄愴欲絕,所以沈約稱其“霸岸”之篇,而嘆為茂制也。
——《詩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