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家是一個發(fā)表作品的人

1962—1991私人文學史:杜拉斯訪談錄 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 著,[法] 索菲·博加艾爾 整理 編,黃葒;唐洋洋; 張亦舒 譯


作家是一個發(fā)表作品的人

皮埃爾·韓(Pierre Hahn,以下簡稱PH): 作為劇本和電影對白作家,尤其是作為《廣島之戀》的編劇,您憑借兩部作品進入了戲劇界。第一部出版于1956年,是對您的小說《廣場》所做的改編。第二部《塞納-瓦茲的高架橋》(以下有時簡稱《高架橋》)是您直接為舞臺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戲劇,去年曾在馬賽天天劇院上演,本季又在巴黎波什劇院上演。像您這樣一位小說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為什么會選擇以悲劇形式探討《高架橋》這個十分獨特的主題呢?

MD:《高架橋》的主題和人物決定了這是一場有別于通常小說語境的對話。這位男士和這位女士,在他們最后一個自由的夜晚,努力嘗試解釋自己。您知道,一位寫作戲劇的小說家,并不會感到他是在為自己說話。此外,由于人們總是通過記者歪曲的報道來了解社會新聞,所以我想保持其匿名性。在戲劇上演時,人們就像在閱讀這則社會新聞一樣。但我不是那種事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作家。我從來不記筆記,總是這樣工作:寫作是一場陌生的旅行。我能去哪里就去哪里。當我開始寫作《高架橋》時,很難說這部戲劇會有一幕還是兩幕。

PH: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從這則社會新聞中汲取靈感呢?

MD:有人告訴我的。吸引我注意的,是那位女士的好意:她真心希望自己能幫助法官,但她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這有一點像帕潘姐妹 ,她們也無法給出犯罪行為的動機。說到底,這跟寫詩很像。但我沒有想過寫戲劇。是它出現(xiàn)在我面前。我很高興:我很喜歡戲劇。

PH:寫作《高架橋》困難很多嗎?

MD:它給我?guī)淼耐纯啾刃≌f少。我在開始時設置了比小說多很多的人物。另一方面,他們的對話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令我驚訝的是,戲劇表演起來并沒有我在腦海中構(gòu)想的那么有趣。這可能是演這出戲的演員們的錯,無論是在馬賽還是在巴黎。

PH:您考慮過以小說的形式寫作《高架橋》嗎,哪怕只是一個閃念?

MD:一秒鐘也沒有!但我很清楚它拍成電影會是什么樣。

PH:要改動很多嗎?

MD:不,恰恰相反。電影會很貼近我在腦海中構(gòu)想的劇本。此外,它還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可以營造出塞納-瓦茲極度恐怖的氛圍,每個人物都會迷失其中、沉浸其中。在這一點上,戲劇就無能無力。

PH:在一次采訪中,您曾經(jīng)指責塞納-瓦茲促成了犯罪行為。這只是一句調(diào)侃?還是您對人物行為做出的嚴肅的最終解釋?

MD:我的話被歪曲了。我說過這個省份缺乏當?shù)厣?,我堅持這個說法:我在那里的郊區(qū)有一座房子,它離巴黎太近,又太遠,根本無法建立起鄰里關系。如果人們想跟朋友見面,要乘火車,要來首都。這樣一來,塞納-瓦茲的人就互相不認識。但是,我不能把發(fā)生在那里的所有罪行都歸咎于這個省份。此外,那里的氣氛是平靜的、閑適的。

PH:您為什么寫作,瑪格麗特·杜拉斯?

MD:每次采訪人們都會問我這個問題,但我從來沒有找到滿意的回答。每個人都會有寫作的欲望,不是嗎?作家與其他人的唯一區(qū)別便是前者寫作,發(fā)表,而后者只會空想。從辯證的角度看,對作家唯一準確的定義就是:一個發(fā)表作品的人。但也有不少人終其一生都想創(chuàng)作小說,卻總是止步不前。

PH:可能他們沒有時間?

MD:不。這是個壞理由。人們不能以工作繁重為借口,把寫書的計劃無限期地擱置。事實上,他們并不是真的想寫。

PH:普魯斯特年輕時不也是如此?

MD:是的。但他的作品就擺在那里。他寫了《追憶似水年華》。

PH:有沒有某些事件促使您開始寫作?

MD: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無謂。但這一恐怖事件從未成為我任何一本書的素材 。我的第一部小說《厚顏無恥的人》靈感來自童年。這部小說出版后,我十分高興。它寫得很糟糕。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我完全擺脫了我的童年。此外,這部作品給我?guī)砹撕芏嗤纯啵何蚁胝務撐业那啻海路鹉鞘莿e人的青春。

PH:除了童年,您人生的其他時期有沒有成為某部小說的靈感來源?

MD:沒有。除了童年,再無其他。此外,這一生命階段對我的意義也不比其他人的更重要。但作家之所以不停地談論童年,那是因為它是我們生命中一段極容易受影響的時期。對兒童來說,所有事件都是極度不公正的,它給我們造成了持續(xù)一生的創(chuàng)傷。沒有童年,就不會有精神分析。

PH:但您說您擺脫了童年。

MD:我有這種感覺,同時也知道這是種錯覺。

PH:您還記得嗎,您曾在幾年前吐露過:“如果不能寫作,我會死去?!睘槭裁??

MD:我不知道。后來,我變了。而且,這是句蠢話……或者說,太天真。

PH:人們總是把您的作品與帕韋澤 、海明威的相提并論……?

MD:美國小說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表現(xiàn)在我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后來,我改變了方向。但要說帕韋澤,我兩年前才開始讀他的書!

PH:評論界將您的前兩部小說與后來的區(qū)分開來,您同意嗎?

MD:我的第三部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跟前幾部具有同樣的創(chuàng)作傾向!是的,我同意這種區(qū)分。

PH:除了海明威,還有沒有其他作家對您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

MD:有,羅朗·多熱萊斯 和皮埃爾·洛蒂 。您知道,我所有的閱讀都對我成為小說家起到了作用。對所有真正的作家來說也是如此。

PH:在哲學層面上看,人們不是在您的世界中找到了存在主義的痕跡嗎?

MD:這是肯定的。我經(jīng)歷了存在主義的洗禮。我呼吸著這種哲學空氣。像所有五十歲以下的作家一樣。超現(xiàn)實主義也是一樣。如果否認,那就是不真誠。

PH:您寫所有的小說都不需要準備嗎?

MD:是的,所有的,一直都是。我寫書時就是在冒險。隨后,一切都會重組,形成一個整體。通常,在一開始時,寫作緣由和主題都無足輕重。

PH:在對您的小說作品所作的評論中,人們經(jīng)常會注意到評論界所謂的化身主題:您所有的人物都在尋找自我、尋求個性,但最終一無所獲,他們?yōu)檫@一愿望徒勞地抗爭著。您如何看待?

MD:您覺得《直布羅陀水手》缺乏個性?《廣場》中的人物證實了這一點,這倒是真的。至于我,我不知道,我不這么認為。無論如何,在我的書里,有多少謹慎采取的行動,就有多少不經(jīng)思考的行動。

PH:在寫作層面,您的小說作品跟音樂有共同之處?!度{-瓦茲的高架橋》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音樂性……

MD:是的,正是如此。我十分關注風格的音樂性。對我來說,一位沒有風格的作家就不算作家。當然,形式跟內(nèi)容是不可分割的。評論家經(jīng)常提出風格與內(nèi)容這一偽命題。這毫無意義。

PH:您不太喜歡讓讀者了解您小說作品的內(nèi)幕。為什么?

MD:因為那是我的隱私。

PH:您如何看待與您一同創(chuàng)作小說的同行或是新小說派的門徒?

MD:羅伯-格里耶(Robbe-Grillet)是我的朋友,我不想評論他。但一些才華橫溢的年輕作家,例如,菲利普·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等人自以為屬于某個文學流派,這讓我覺得很遺憾。他們能寫出什么不一樣的書?人們不禁思忖。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總的來說,新小說在原地轉(zhuǎn)圈;它已經(jīng)到了它的終點。就個人而言,我不相信這一文學運動。

PH:您在批評它什么?像十九世紀的某些偽浪漫主義作品一樣,屬于新古典主義嗎?

MD:您想到了誰?

PH:戈蒂耶(Gautier),福樓拜,還有雨果。在二十世紀初期,還有普魯斯特(相對于索萊爾斯和西蒙)……

MD:新小說主要是對美國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多少有些巧妙的改寫。它同樣也舉步維艱。

PH:二十多年以來(可能還要多一點),小說傾向于向我們呈現(xiàn)不斷變幻的人物,薩特(Sartre)、薩洛特(Sarraute)以及您的至少一部分作品便是如此。這種善變的特征難道不是受到了當代文學女性特質(zhì)或者至少可以說是女性逐漸擴大的影響嗎?

MD:女性?為什么?

PH:對,善變不恰恰就是人們所說的女人的天性嗎?

MD:??!女性的功能行為。對這種行為的解釋是她們在各個方面都要依附于男人。但這屬于社會學范疇?;蛟S如您所說,它對當今的小說產(chǎn)生了影響。但您知道,小說人物在本質(zhì)上就是善變的存在。一旦性格固定,它就不再具備任何小說色彩。至于說1963年的男人比以前更女性化,我不這么認為。恰恰相反!他們還不夠女性化!

PH:電影是否對您這樣的小說家產(chǎn)生了影響?

MD:是的,影響很大。真了不起。我對以《廣島之戀》為代表的新工作感到很高興。但在一開始,寫電影劇本讓我感到害怕。您能理解嗎?因為關于這一主題已經(jīng)有過很多作品。我懵了。說什么呢?應當盡一切可能避免煽情。坦白說,在一開始,這讓我想到了凡爾登。

PH:是什么促使您開始寫電影?

MD:《廣島》是雷乃 推薦給我的。我是根據(jù)影像帶來寫電影文本的。

PH:在小說方面,電影在您的發(fā)展過程中重要嗎?

MD:不,它沒有給我?guī)砣魏螙|西。如果我二十歲,情況可能會不一樣。您知道,電影時代跟小說時代完全不一樣。在我看來,從另一個角度看,《廣島》是一部寫在膠片上的小說。

我剛剛完成一部電視劇本的對白:《水和森林》,文本會于七月份發(fā)表在《新法蘭西雜志》(La NRF)上。然后,路易·馬勒還與我合作,把我的倒數(shù)第二本小說《夏夜十點半鐘》改編成了電影。此外,伽利瑪出版社的編輯向我轉(zhuǎn)達了一位美國制片人的提議,他想讓我寫一個劇本。貝克特(Beckett)、尤內(nèi)斯庫(Ionesco)和熱內(nèi)(Genet)也收到了這位制片人的邀請。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知識分子拍攝的電影有利可圖,公眾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 。于是,正如您所見,我們采用了美國人的方式。最后,我寫了一部小說:《法國副領事在加爾各答》(Vice-Consul de France à Calcutta。

PH:最后一個問題:在當今社會,您目前的生活符合您的期待嗎?

MD:生活從來不會符合人們的期待吧?不過我目前的生活沒有什么好抱怨的。但是,我要指出,我對當今的法國十分不滿。我不想再多說什么。

1963年7月,皮埃爾·韓,
“今天的男人不夠女性化”,
《巴黎-戲劇》(Paris-Théatre),第198期

  1. 指克里斯蒂娜·帕潘(Chiristina Papin)和蕾雅·帕潘(Léa Papin)。1933年2月2日,這兩位家政女工殺死了她們的女雇主及其女兒,事件引起法國上下包括許多心理學家的強烈關注?!g注
  2. 正如她明確表示的那樣,在1985年出版《痛苦》(La Douleur)之前,這顯然是真的。不過戰(zhàn)爭時期對杜拉斯而言,就像她在這里提到的,是她小說創(chuàng)作靈感豐沛的一個時期,《戰(zhàn)爭筆記》(Cahiers de la guerre)(巴黎,P.O.L.IMEC,2006)證明了這一點。
  3. 帕韋澤(Cesare Pavese,1908—1950),意大利小說家、翻譯家和詩人,屬于“傷感之人部落”作家團體中的一員,著有《苦役》《魔鬼在山上》《生活的本領》等?!g注
  4. 羅朗·多熱萊斯(Roland Dorgelès,1885—1973),法國作家、記者,代表作品為《木十字架》?!g注
  5. 皮埃爾·洛蒂(Pierre Loti,1850—1923),法國作家、海軍軍官,代表作品為《冰島漁夫》《菊子夫人》等?!g注
  6. 雷乃(Alain Resnais,1922—2014),法國電影導演,代表作品為《廣島之戀》《夜與霧》。——譯注
  7. 美國格魯夫(Grove)出版社曾邀請幾位歐洲作家(薩繆爾·貝克特、讓·熱內(nèi)、阿蘭·羅伯-格里耶、哈羅德·品特和歐仁·尤內(nèi)斯庫)為一家影片公司寫作一部原創(chuàng)劇本,打算在美國電視臺播放。1962—1963年冬天,杜拉斯便為此進行創(chuàng)作;但格魯夫出版社社長的離世影響到了項目的資助。最后,杜拉斯將一開始的作品改編成了小說,這便是《勞兒之劫》(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
  8. 《副領事》,成書于1965年8月底,出版于1966年1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