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 潰決

舊話 作者:李伏伽 著


六 潰決

父親逝世那年,馬邊小涼山地區(qū)的彝人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動亂。

小涼山比起大涼山來,山更高、坡更陡、溪谷更幽深,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也更廣大。那兒沒有什么像樣的道路。彝家也沒有村寨,基本上都是單家獨戶,住在高高的山頭上。在生產(chǎn)上,由于山高、土薄、氣候冷,自然條件很差,還保持著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狀態(tài),生產(chǎn)的水平很低。彝人的主食是包谷,貧窮的彝人還得在里面摻上些青蒿,這樣做成的粑,顏色青黃、味道苦澀,沒有吃慣的人,是難以下咽的。

彝人的生活是相當單調(diào)、寂寞的。黑彝,也就是奴隸主,不事生產(chǎn)。他們消磨時光的辦法是抽鴉片、擦槍、烤火或曬太陽——如果是晴天的話。白彝和娃子呢,是砍柴、背水、種地或放牧牛羊。每逢陰歷二、五、八城里趕場的日子,他們?yōu)榱松钌系男枰?,也為了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就進城趕場。他們帶來小豬、公雞、筍干、牛羊皮、熊膽,買回鹽布酒鍋、針線布匹。他們小心地、固執(zhí)地、一分一毫地計算價錢,審查銀子的真?zhèn)魏洼p重;而漢人們,特別是那些專門做“蠻生意”的狡猾的商人則裝作親熱地叫他們“親家”,跟他拍肩膀、擠眼睛;用在袖管里捏手指的方式講價錢;或者請他們喝上半斤、一斤包谷燒酒。當把他們灌得稀里糊涂的時候,過秤時耍手腳,在算賬上麻他們。他們喝醉了,走得搖搖晃晃,有時就倒在城門邊或人家的屋檐下,像死人一般地臥著。等到第二天醒來時,才發(fā)現(xiàn)上當了,嘴里被頑童塞上馬屎,耳垂上的珊瑚珠子也給誰偷去了。

舊時代,人們就是這么肆無忌憚地欺騙、侮弄、掠奪彝人;而性格粗獷、恩怨分明的彝家,在受了不公道的對待之后,又豈能善罷甘休?

長年積累起來的仇恨,像攔蓄起來的水,越積越深。一遇上新的事端,給提供一個缺口,那么潰決而出的水就會成為洶涌的洪流了。

馬邊這次彝人動亂,是因為“當差”的吼卜家黑彝阿甲逃跑了。

從清朝以來,馬邊廳的長官為了防止彝人“作亂”,強迫一些有勢力的家支頭人到廳里來“當差”,也就是作為人質(zhì),關(guān)押起來。吼卜阿甲是民國二年(1913)來衙門“當差”的。他當時四十三歲,身高六尺,頭大肩寬頸項粗。紫黑色的臉膛上方正的下顎和隆起的鼻子輪廓分明,好像是刀削成般的。他有一對下陷、深沉而熠熠有光的眼睛,一口整齊的白生生的牙齒,他的相當大的嘴巴經(jīng)常緊閉著,成一字形。

當他被押到大堂上,在公桌前一站,坐在桌案后的知事覺得眼前好像豎起了一座黑黢黢的鐵塔。

“反蠻!”知事眉頭一皺,心里嘀咕:“看這樣兒就是一副反相!”

“你就是阿甲嗎?”他問。

阿甲冷冷地看著他,沒有作聲。

“你來當差,要好好守規(guī)矩,要約束彝人不要反叛。如若不遵,本知事要拿你是問!”

“知事大老爺!”阿甲開口了,出自寬闊胸膛的洪亮的聲音在大堂里回響:“桃三年,李四年,雁鵝一年飛一轉(zhuǎn),當差有個日子嗎?”

“照規(guī)矩,三年。三年滿,沒事,就放你回去?!?/p>

“你說話是一點雨一點濕的嗎?”

知事沒理他,示意在旁的典獄給他戴上腳鏈。鏈子長不到一尺,兩端各有個粗粗的鐵箍,箍住腳頸。另外,在他的頸上也拴上一條鐵鏈,這卻又重又長。

知事一揮手,典獄牽著鏈子向阿甲說聲:“走!”

阿甲又陰沉地看知事一眼。他回過頭來,剛一舉步,腳上的鏈子一絆,一個趔趄,差一點跌倒了。他察覺到知事的臉上浮出一絲幾乎看不見的笑意,立刻站定,而后,拖著鏈子,徐徐地挪開腳步。他的臉仰著,頭上硬翹翹的“天菩薩”直端端的指向天空。

關(guān)彝人的監(jiān)獄是大監(jiān)后面一間特設(shè)的牢房。它比大監(jiān)小,也比大監(jiān)陰暗、潮濕。屋中間地上豎立一根兩尺高的粗大石樁,阿甲和另外兩個早來的“當差”彝人頸上的鐵鏈的另一端就拴在這石樁上。光光的土地上除屋角有個糞桶外,什么都沒有。那兩個彝人都是老毛蘇,身體不好,經(jīng)常蜷在地上睡覺。阿甲卻像一只龐大的黑熊,他整天拖著鏈子,繞著石樁走。每走一步,腳頸上的鐵鏈哐啷一聲。腳頸上的皮膚很快被磨破,出血了。鐵鏈碰著傷口,痛得鉆心。他皺著眉,咬住嘴唇,仍還走著。一年以后,他的腳頸長出了老厚的繭皮,不再痛了。他走得更加沉著。在泥地上,繞著石樁出現(xiàn)了一條淺淺的圓圈,好像一個碾槽。

三年滿后,沒有放阿甲。一個常給他送飯的獄丁悄悄告訴他:要出去,得給知事大老爺和典獄都送點財喜。

他問:“要送多少?”

“一挑兩挑都不論。你越蘇氣,大老爺越喜歡,你就可以……”他用手在頸項上比畫,表示解掉鐵鏈。

阿甲告訴洗馬,要她送銀子。

銀子送了,但是沒有動靜。

阿甲不能忍耐了。他在牢里“啊!??!”地吼著,在深夜里傳遍全衙門,也遠遠傳到街上,好像猛獸在吼叫。

典獄來了,呼斥他:“阿甲,你不守規(guī)矩,你在嚎些啥?”

“大老爺說過,當差三年,一點雨一點濕嘛,為啥不放我回去?”

“左路彝人又在漢人地方抓娃子,知事大老爺正要問你哩!”

“這不是我們吼卜家干的,跟我啥相干?黃牛是黃牛,水牛是水牛嘛!”

“但是,你們彝家也有規(guī)矩,抓到黃牛便是馬!”

典獄轉(zhuǎn)身走了。

“阿博!”阿甲憤怒地一聲高叫,聲震屋瓦。他抓住那由頸上垂到胸前的鐵鏈,猛力一扭,粗粗的鐵鏈在他鐵鉗般的掌中扭曲變形了。他只需再用些力就可扭斷,但他沒有再扭。

要過年了(彝家習俗是陰歷十月過年),阿甲的洗馬來看他。他要她給他做個大粑來過年。彝家的粑是用包谷煮脹,磨細,放在鍋上烙成的。一個粑厚四五分,大五六寸,重達半斤以上。這樣的粑放上十天半月也不壞。阿甲的洗馬給他做來的粑特別大,好像一面小型的銅鑼。他把粑舉起,向在牢門小窗孔邊的典獄陰沉一笑:“這個粑可以吃三天了!”

夜間,在黑洞洞的牢房里,阿甲掰開包谷粑,里面有把剖豬也解牛的尖刀。

白天,阿甲不再繞著石樁走,也不吼叫了。他只是睡,睡得呼呼打鼾。晚上夜深人靜后,他便用刀剔墻。墻是磚墻。舊時的磚都大而薄。磚的砌法是一橫一順,中間有空,便填上泥土。他用手指摸著接近地面的磚頭接縫處,用刀尖輕輕地剜石灰。為了不發(fā)出聲響,他只能輕輕地、一點點地挑。天明前,他睡下了,把挑下來的石灰屑壓在身下,身體蜷曲著,恰好擋著那塊磚。起來時,便讓察爾瓦留在原處。

經(jīng)過三個晚上的挑剔,第一匹磚活動了。有了缺口,這以后的進展就快了。在第四天的半夜,他把磚一片片取下來,墻腳下出現(xiàn)一個可容一個人爬出的洞。他把頭伸出去,外面黑黢黢、靜悄悄,有陰涼的風吹到他的臉上。多么新鮮、涼爽的風啊!他的心猛烈地跳著,有些發(fā)熱出汗了。他把那兩個老毛蘇喚起來。他先扭斷了自己頸項和腳頸的鏈子,再幫助那兩個老毛蘇,使他們也得到了解脫。他們從洞里鉆出來。阿甲像條魚那樣輕捷溜滑,三晃兩晃,就由衙門旁邊箭道子的巷子爬上文昌宮,縱身跳下小西門城墻,向營盤山逃去。當他繞過南炮臺,向亂山子方向走去時,他轉(zhuǎn)身向山下的馬耳朵最后看一眼,用力吐了一口唾沫。

阿甲一回去,立刻就采取了行動。

開始時,只是他家的彝人對沿邊的農(nóng)戶進行突襲,驀地而來,驀地而去,時間和范圍都有限。以后,阿甲又邀約了他的親戚和跟他有關(guān)系的家支頭人,一同鉆牛皮,喝血酒,訂立盟約,發(fā)展成幾個家支的大舉進攻,范圍就遍及馬邊西南地區(qū)了。一天夜里,上千的擎著火把,揮著火藥槍、梭鏢、彎刀和青杠棒的彝人從南面亂山子撲下來。他們聲言要奪取“馬耳朵”,整個馬邊城都被吼聲震動了。

然而,彝人卻沒有真的來撲城。他們的原始武器到底敵不過軍隊的毛瑟、九子槍。

官軍也沒有力量深入“進剿”,卻采取了一種更狡猾、毒辣的手段——“摸夜螺螄”。這是招募沿邊熟悉彝情和彝區(qū)地理的漢人組成夜襲者,每三五人為一組,帶著利刃,潛入彝區(qū)。白天,他們藏在密林里,偵察好對象;夜里就偷偷摸進彝人的住房。那房子的門墻十分簡陋,是可以輕而易舉地鉆進去的。彝家沒有床,睡覺一般就倒臥在火塘邊的地上。偷襲者憑借火塘余火的微光,或循著彝人發(fā)出來的鼾聲,把刀安在他的頸上,用力切下去。就這么不聲不響,干凈利索地割取了首級。要是行動不順利,彝人驚覺呼叫,引起斗爭,那也無礙。別家彝人住得還遠呢!他們只需出得門來,往林子里一鉆就安全了。

割回來的首級在頒賞以后,官府老爺們?yōu)榱遂乓涔?,威懾彝人,還要掛出來示眾。

在南門外紅巖子的大路上,一邊是山,一邊是陡坎,下臨馬邊河。在坎邊有一排黃桷樹。首級用繩子絡(luò)好,掛在樹枝上。頑童們就用石子擲它做游戲,看誰打得最準。當它被石子擊中時,便卜地一響,輕輕地搖晃一下。

海娃哥以為這“好看”,帶我去看。我只晃一眼,就嚇得把頭掉開,硬拉他往回跑。一連幾天晚上,我都做著噩夢,從夢中嚇醒來。

老毛蘇:彝語,老人。

洗馬:彝語,妻子。

察爾瓦:彝語,披氈。

馬耳朵:彝人稱馬邊為馬耳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