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人中的“劍客”

燕園師恩錄 作者:王景琳


文人中的“劍客”

——永遠的吳組緗先生

“劍客”,行俠仗義者也。而文人“劍客”,則有著不畏名流權貴、仗義執(zhí)言、偏激張狂的獨特風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作家大仲馬《俠隱記》(又譯《三劍客》《三個火槍手》)的中譯本與電影剛剛傳入中國,備受追捧,于是,坊間流傳的清華校史,就出現(xiàn)了若干版本的“清華三劍客”“清華四劍客”。最早的“清華三劍客”,指的是周培源、金岳霖、陳岱孫三位,其后也有陳岱孫、葉企蓀、金岳霖之說。而“清華四劍客”則指的是吳組緗、林庚、季羨林、李長之四位文壇大俠。此四位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同時就讀于清華園,雖不同系,卻都是蜚聲一時的文壇才俊。a五十年代院系調整,四人中除李長之外,其他三位都成了北京大學教授。

1

據(jù)說,“清華四劍客”之說最早出自季羨林先生1994年1月11日所寫的《悼組緗》一文:

 

距今六十四年以前,在三十年代的第一年,我就認識了組緗,當時我們在清華大學讀書,歲數(shù)相差三歲,級別相差兩級,又不是一個系。然而,不知怎么一來,我們竟認識了,而且成了好友。當時同我們在一起的還有林庚和李長之,可以說是清華園“四劍客”。大概我們都是所謂的“文學青年”,都愛好舞文弄墨,共同的愛好把我們聚攏在一起來了。b

 

經后人考證,“清華四劍客”之說只是季先生“事后追憶所打的比方”c,季先生后來自己也澄清道:“當時并沒有什么清華‘四劍客’之類的名稱,可我們毫無意識地結成了一個團伙,則確是事實。我們會面,高談闊論,說話則是盡量夸大,盡量偏激,‘揮斥方遒’,糞土許多當時的文學家?!?span >d

無論“四劍客”之說的由來究竟如何,所謂高談闊論,夸大偏激,指點江山,蔑視名流,卻實實在在地道出了四位先生的文人“劍客”之風?!扒迦A四劍客”中,林庚、吳組緗先生都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除了其學術成就之外,林庚先生又以詩名,吳組緗先生則以小說名。我在北大中文系讀書的6年半中,正好趕上老先生們辭別本科講臺的末班車,有幸上過林庚先生的“楚辭研究”、吳組緗先生的“中國古代小說史論要”與“紅樓夢研究”。用同窗陳建功兄的話來說,他們是“拼了老命”“為我輩作一番絕唱”e。在講臺上,林先生飄逸絕塵,吳先生穩(wěn)健犀利,兩位先生在學術領域、個性人格方面雖有諸多不同,但其“劍客”之風卻一脈相通。

2

第一次與吳組緗先生的近距離接觸是在1978年初、我剛剛踏入北大中文系文學專業(yè)的大門、系里組織的七七級同學與吳組緗先生的見面座談會上?;謴透呖己蟮谋贝笾形南?,文學專業(yè)七七級一共招了40多位學生,其中20來人上學前就發(fā)表過詩歌、散文或小說,有的同學甚至已經是文壇上頗有名氣的青年作家了。想必當初抱著當作家、詩人的美好理想而跨入北大中文系門檻的,不僅僅是我一個。為了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園地,我們班率先創(chuàng)辦了一份文學刊物《早晨》,我給刊物寫的兩首小詩中的一首居然被北大校報選中并轉載了。今天看來,這實在算不了什么,但對當時初出茅廬的我來說卻頗具鼓舞,一下子就把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激發(fā)了出來。此后一個星期,我居然在上課之余一鼓作氣搞出了篇萬把字的小說。正在全力以赴的修改中,恰恰聽到吳組緗先生要在32樓二樓的中文系會議室與同學們見面的消息。想來我當時的興奮之情就是想掩蓋也掩蓋不住。

作為小說家的吳先生,在30年代就已名聲大振。其成名小說、也是代表作《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樊家鋪》等后來結集為《西柳集》《飯余集》,都是他在清華大學求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清華時期是吳組緗先生小說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對這個見面會有著怎樣一種莫名的卻是極度的興奮與期待,可想而知。我當時十分渴望能夠得到這位大作家、大教授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的耳提面命,甚至還準備了幾個問題向吳先生求教。

吳組緗先生極為健談。記得見面會上一開聊,他便單刀直入談到大多數(shù)同學最關心的寫作上。吳先生說,中文系學生畢業(yè)后不能寫,就像糖不甜一樣。這話讓我的心一下子就繃緊了,頓時感到壓力山大。心想,您老人家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會期待所有中文系學生最終都能寫出什么名堂來吧?沒想到,吳先生接著話鋒一轉,說北大中文系可不是培養(yǎng)作家、詩人的地方。要想當作家、小說家,那可是入錯門了。聞聽此語,我大為愕然。那時理解的所謂“寫”,不就是寫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嗎?靜著心慢慢聽下去,直到那天見面會結束,我才把吳先生的意思真正琢磨出來。

吳先生說北大中文系不培養(yǎng)作家、詩人,是說當作家、詩人需要的是生活,是對生活的感悟,需要的是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寫作的功力,而這些卻不是大學中文系的培養(yǎng)方向。大學培養(yǎng)的是具有獨立思考、分析、研究能力的人,是做學問的,而非作家、詩人。吳先生的這席話,對我不啻于醍醐灌頂,就是這次見面會,把我上大學前所懷有的作家夢、詩人夢徹底送到了爪哇國?,F(xiàn)在想來,吳先生的這番話當是有感而發(fā)的經驗之談,出于他自己清華求學的切身體驗。最近讀到吳組緗先生悼念他的老師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他坦白地承認自己上朱先生的“詩選”課時,很是對不起先生,因為“老是不免有點鬼混”f??梢娔菚r,吳先生的心思主要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對上課并不那么上心。

后來,類似“中文系不培養(yǎng)作家詩人”的話,我也從其他中文系老師口中聽到過。于是,我悄悄地把自己正在修改的小說壓在了箱底,再也沒動。不知是否受了吳先生的影響,我們班現(xiàn)而今以作家、詩人名世的,也就只有陳建功、黃蓓佳、梁左、王小平、孫霄兵幾位。而學術文化領域中的名學者、名教授、大記者、大編輯卻出了不少,如黃子平、夏曉虹、葉君遠、張鳴、朱則杰、江錫銓、盧仲云、岑獻青、楊柳、郭小聰、王娟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恐怕吳組緗先生自己也沒有想到,那次見面會上他的一席話竟改變了不少同學的人生軌跡。

3

再一次見到吳組緗先生,是在1979年他開設的“中國古代小說史論要”專題課上。那時中文系已經有77、78、79三個年級幾個專業(yè)二三百位學生,還有眾多的青年教師、進修教師、研究生等。第一天上課,當我和幾位同學趕到時,教室里早已擠得水泄不通,不要說座位,就連教室門都進不去。那人氣指數(shù)之高絕對是杠杠的。說來好笑,前來授課的吳組緗先生自己也被人群堵在了一邊,無法擠到講臺上去。系里只好臨時改變上課地點。記不清最初學校安排的是哪個教室了,反正先換的教室還是不合適,接連換了兩個,年過七旬的吳先生也跟著人群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梢坏┱镜街v臺上,身材清瘦高大的吳先生立馬顯出一副精神矍鑠、意氣自若的神態(tài)。

據(jù)袁良駿老師說,吳組緗先生“講課的最大特點是‘念講稿’,講稿蠅頭小楷,密密麻麻,吳先生抑揚頓挫,細細念來,一切功夫、一切學問,盡在‘念’中。”g可吳先生給我們開“中國古代小說史論要”,每次在講臺上攤開的,都是同一張紙片,上面寫著幾行字,不過是一學期下來每堂課的大綱概要而已。先生的講課提綱是我課間休息時親眼所見,其情形與當年袁老師所說的大不相同。想必吳先生教我們時,整部古代小說史早已了然于心,多少年的學問積淀于胸中,講課也進入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自不必照稿宣讀。

撥亂反正后的大學氛圍跟五、六十年代完全不一樣。學術界的相對自由第一次給了大學老師自我發(fā)揮的空間。就憑著這張紙片上這么幾行字,吳先生口一開,便是天南海北,古往今來,縱橫捭闔,但凡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學現(xiàn)象,當詳則詳,當略則略。吳先生講課是漫談閑聊式的,乍一聽,似乎沒什么主線貫穿,就是即興而發(fā),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完全不受時空的局限。但吳先生講課的最大特點是既放得開又收得回來,加上他講課頗有小說家的味道,妙語連珠,聽得大家陶醉入迷,每每忘了下課。

作為紅學研究領域的權威,講古代小說史,自然少不了要講《紅樓夢》。當講到這部文學巨著時,吳先生先概括性地介紹了紅學史上有關《紅樓夢》主題的各種說法。他特別談到了毛澤東對《紅樓夢》的看法。經歷過“文革”的人都知道,自從毛澤東提出《紅樓夢》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的論斷后,學術界就再也沒有人敢于挑戰(zhàn)這一說法。但吳先生在介紹了“政治歷史小說”論之后,幽默地說,毛主席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卻不是《紅樓夢》專家。我認為毛主席對《紅樓夢》主題的看法不對?!都t樓夢》不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它就是一部愛情小說,說的是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這樣的話,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再平常不過了,絲毫不足為奇。然而,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文革”剛剛結束的時代,公開發(fā)表這樣的看法真是石破天驚。我記得吳先生講這番話時,課堂上很靜,靜得鴉雀無聲。這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第一次聽到任課教師公開而且明確地對毛澤東的觀點持否定態(tài)度。而那時距《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發(fā)表不過一年左右。在中文系課堂上,公開對毛澤東對《紅樓夢》的看法提出質疑的,就我所知,吳先生是第一人。

4

吳組緗先生的課既然是“中國古代小說史論要”,自然有“史”又有“論”,其中最出彩的部分還是“論”。特別對古代小說史上人們早已耳熟能詳?shù)拈L篇巨制,吳先生常常有許多出人意想的真知灼見。例如《西游記》,以前我覺得那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很好玩兒的故事書??蓞窍壬鷧s說,在幾部著名的古典小說中,《西游記》對現(xiàn)實的批判與諷刺是最為尖銳的。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路上歷盡種種艱難險阻,遇到無數(shù)的妖魔鬼怪,其中只有極少數(shù)沒有天庭中高官顯貴或神仙菩薩為靠山,不靠著從天庭那里拿到的“寶貝”興風作浪。吳先生要我們特別思考,為什么那些沒有靠山的妖怪,最終都會被孫悟空打敗,例如白骨精;為什么但凡有靠山的妖魔鬼怪總會在就要被打死或被制服的關鍵時刻,被來自天庭的神仙菩薩收了去,最終逃脫了懲罰。吳先生說,《西游記》實際上是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最高統(tǒng)治者的,是一部對現(xiàn)實批判最尖銳的小說。

由于“中國古代小說史論要”涉及古代小說史上數(shù)量繁多的作品,受“史”的制約,就是對《紅樓夢》這樣的恢宏巨制,吳先生也不可能展開來詳細論說。直到讀研究生時,系里請吳先生專門為中文系的十幾位研究生開設“《紅樓夢》研究”專題課,我才有機會再次聆聽吳先生對《紅樓夢》的精彩評論。

作為小說家的吳先生,講《紅樓夢》明顯有別于那些考據(jù)派、索隱派,他十分注重研究作品本身,研究人物形象,尤其善于通過細節(jié)的挖掘,細致入微地分析人物性格與心理活動,并通過這樣的分析解讀其中所透露出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意義。至今我記憶猶新的是吳先生對薛家以及薛寶釵的分析。吳先生對薛家與薛寶釵深惡痛絕,把薛寶釵等同于趨炎附勢、工于心計的市儈小人,對此,我實不敢茍同,但他談人物的切入角度、鞭辟入里的分析確實精彩紛呈。記得吳先生一上來就強調說,薛家明明是有錢的皇商,在京城有商鋪有產業(yè)有居所,可進京后自家房子不住,卻偏偏要擠進賈家,這只能說明薛家雖然名列四大家族,“珍珠如土金如鐵”,但在當時的社會卻是不入流的商人,社會地位并不高。這是為什么薛家要拼命擠進賈家,目的一來是要攀緊賈家這個皇親國戚,二來好把選秀未成的薛寶釵送進賈府當媳婦。吳先生還指出,為了讓寶釵順利地當上寶二奶奶,那個所謂“金玉良緣”之說完全是薛家編造出來的。他提請我們注意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薛寶釵進賈府之前,薛家先打造了個金鎖戴在薛寶釵的脖子上,說是個癩頭和尚送的。吳先生說,倘若金鎖真的是癩頭和尚送的,那一定像賈寶玉的寶玉一樣,是個寶貝,可第35回中薛蟠卻偏偏把秘密給泄露了:薛蟠為了討薛寶釵高興,說:“妹妹的項圈我瞧瞧,只怕該炸一炸去了?!狈置魇钦f這個金鎖就是為了湊“金玉良緣”而請人做的或者買來的,而且用的還不是上好的金子。要不然,為什么還要去淬火?而薛寶釵還故意讓賈寶玉知道自己有這么一個金鎖,好與母親薛姨媽的所謂“金玉良緣”一唱一和。吳先生的分析極具啟發(fā)性,提醒同學們意識到原來曹雪芹筆下每一個情節(jié)都有深意寓焉。

吳先生還舉了第27回寶玉的丫鬟小紅和墜兒在聊小紅與賈蕓私下傳遞手帕,不巧被薛寶釵聽到一事為例,說明薛寶釵如何工于心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吳先生當時完全沒有看著原著,就把這段話原封不動地敘述出來了:“(小紅)素昔眼空心大,是個頭等刁鉆古怪東西。今兒我聽了他的短兒,一時人急造反,狗急跳墻,不但生事,而且我還沒趣。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彼裕氣O故意放重腳步,笑著叫道:“顰兒,我看你往那里藏!”

上吳先生“《紅樓夢》研究”專題課時,我已跟隨褚斌杰先生專攻先秦兩漢文學史,就沒有再在《紅樓夢》上下功夫。幾年后,應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之邀,我與妻子徐匋(馮先生的碩士生)一起承擔了《紅樓夢大辭典》中詩詞韻文條目的撰寫。這一次,我們得以將《紅樓夢》的幾個版本放在一起研讀,每當讀到吳先生當年講課時提到的諸多細節(jié),耳邊仿佛又響起了他那帶有南方口音、抑揚頓挫的聲音,上課時的情景也一幕幕地浮現(xiàn)出來。

5

作為“清華四劍客”之一的吳組緗先生,與其他幾位先生一樣,同為文壇大家,并且與林庚、季羨林同為北大教授,但吳先生的個人生活經歷卻與其他三位“劍客”頗為不同,有著相當濃厚的傳奇色彩。

吳先生當年到清華求學時已經結婚。其時帶家眷的清華學生并不多見。開始吳先生還有家里的接濟,但后來家境漸衰,在清華最后一年的生活費主要依賴學校頒發(fā)的每月30元的獎學金。而獲得獎學金的條件是每門課的成績都要在80分以上。這一年,吳先生選了國學大師劉文典先生的六朝文學課。劉文典對六朝文學十分推崇,而劍走偏鋒的吳先生卻在作業(yè)中抨擊六朝文學為娼妓文學,令劉文典十分惱火。劉文典一向恃才傲物、狷介獨行,是學術界有名的文化狂人。他研究《莊子》,號稱天下只有兩個半人懂《莊子》,一個是莊子本人,另一個則是他自己,而古往今來無數(shù)莊子學者加在一起不過是那半個。劉文典擔任安徽大學校長時,曾以“大學不是衙門”為由,拒絕蔣介石到?!坝栐挕?,拒絕學生“迎送如儀”,并當面頂撞蔣介石,因而受到“拘禁”的處罰h。作為國學大師,劉文典醉心中國古典文化,對新文學卻極為蔑視,甚至公開譏諷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在大學期間就以新小說創(chuàng)作出名的吳先生卻對六朝文學如此不恭,結果這門課吳先生只得了79分。其實劉文典也是很欣賞吳先生的才氣的,曾托人帶話,只要他認錯就可過關??捎兄皠汀本竦膮窍壬鷧s選擇寧肯失去這全家賴以生活的獎學金,也不低頭。于是,失去了獎學金的吳先生不得不中途輟學,帶著妻女離開了清華園。

對自己學術觀點的堅持,不肯為斗米折腰,充分體現(xiàn)了吳先生的“劍客”之氣,但另一方面吳先生又是一個非常感恩的人。跟隨吳先生上課時,他曾動情地跟我們提到過兩個人。一位是馮玉祥將軍。吳先生離開清華園后,受聘擔任馮將軍的國文老師兼秘書。當時馮玉祥已經50多歲,名震天下,而吳組緗先生只有20來歲??神T玉祥每次做了作業(yè),都會畢恭畢敬地用雙手呈上,請吳先生指教。每次上課,馮將軍也總是親自給吳先生倒茶,并用雙手捧上請老師品茗,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禮賢下士。在馮玉祥出國考察前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馮玉祥還特別向中共代表周恩來介紹自己的老師兼秘書。

其實,早在抗戰(zhàn)時期陪馮玉祥入川時,吳先生就與老舍等一起參與了文藝家抗敵協(xié)會活動,與左翼文藝界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并與中共代表周恩來有著密切的交往,彼此常以“恩來兄”“組緗兄”相稱i。“文革”初期,吳先生也被造反派揪出并受到批斗。一次出外就醫(yī)等公共汽車時,忽然一輛紅旗牌轎車停在了身邊,從車上下來的竟然是周恩來總理。吳先生說,這一次路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當時的處境。當他回到北大準備繼續(xù)接受批斗改造時,被告知周總理辦公室打來了電話,說吳組緗是個好同志。從此,吳先生被從牛棚中解放出來。當吳先生在兩次課上講到他的這段經歷時,坐在最前排的我看到吳先生的眼睛濕潤了。吳先生一生從不屈從于任何人,也不喜歡攀附達官貴人。據(jù)袁良駿老師回憶,建國之初,周總理曾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舉行盛大茶話會,招待文藝界朋友。吳先生也應邀出席。但在周總理到來之前,他卻提前告辭了。周總理蒞會后,到處找“組緗兄”,得知他提前退席后,周總理也深表遺憾。這件小事,很能體現(xiàn)吳先生那種不欲‘攀高接貴’的名士派頭j。然而,當他身處逆境時,周總理不但能認出在路邊等車的吳先生,并盡可能地保護他,使他從此改變了處境,他對周總理的感激之情是很可理解的。

在上“中國古代小說史論要”課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夏志清教授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一書在中文系同學中廣為流傳。這是一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的拓荒之作。在這部著作中,夏志清先生特地為吳組緗先生專辟一章,對吳先生的小說,特別是他的《一千八百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這一章中,夏先生說,吳組緗是一位才華卓越的作家,如果不是共產黨,吳先生當會寫出更多更好的小說,在創(chuàng)作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記得有同學在課堂上當面請吳先生就此發(fā)表評論。吳先生回答說,我也看了這本《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夏志清教授說的不對。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吳組緗的今天。這是1979年,也就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吳先生在“文革”后第一次登上講臺為本科生講課時所說的。的確,后來的吳先生沒有繼續(xù)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讓中國的文學寶庫少了很多他的杰作,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夏志清先生說得不錯。然而,作為北京大學教授的吳組緗先生不但出版了古典小說論文集《說稗集》、文藝評論集《苑外集》《宋元文學史稿》(與沈天佑合著)、《中國小說研究論集》等,而且把自己的才華更多地貢獻給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事業(yè)。就這個意義而言,夏志清教授說的不對。這里,我還特別要提一下吳組緗與林庚兩位“劍客”對另一位國學大師吳小如先生的提攜。被稱為“乾嘉學術的最后守望者”k的吳小如先生曾是北大中文系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可以從先秦兩漢一直教到現(xiàn)代文學的著名學者,可就是這樣一位學問淵博、多才多藝的大家卻在中文系擔任了二十多年的講師?!拔母铩焙蠡謴吐毞Q評定,是在吳組緗與林庚兩位資深教授的鼎力推薦之下,北大才破格將吳先生直接從講師提升為教授的。從這件事上,也可見出北大中文系有吳組緗、林庚這樣的“劍客”之大幸。

吳組緗先生1994年1月11日因病去世,但他的“劍客”精神與著作卻永存于世。我生也有幸,在北大求學的6年半中,居然有機會兩次聆聽吳先生的專題課,直接受到吳祖緗先生的教誨。如今想來,這也是人生中何等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

a 堯育飛:《清華“三劍客”“四劍客”之說》,見中國作家網(wǎng)2018年3月5日。

b 季羨林:《悼組緗》,收入《世態(tài)炎涼》,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

c 堯育飛:《清華“三劍客”“四劍客”之說》,見中國作家網(wǎng)2018年3月5日。

d 季羨林:《追憶李長之》,收入《季羨林自選集:悼念憶》,華藝出版社,2008。

e 陳建功:《我作哀章淚凄愴》,收入《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新華出版社,2009。

f 吳組緗:《敬悼佩弦先生》,原載1948年9月《文訊》第9卷第3期。

g 袁良駿:《王瑤和吳組緗》,見《人民日報》2007年7月24日。

h 胡適1929年4月7日《人權與約法》,魯迅1931年12月1日《知難行難》均提及此事。又見金克木《劉教授文典》。

i 袁良駿:《王瑤和吳組緗》,見《人民日報》2007年7月24日。

j 袁良駿:《王瑤和吳組緗》,見《人民日報》2007年7月24日。

k 陳丹晨語。引自舒晉瑜《學者吳小如》,見《北京日報》2014年5月27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