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安京的營造

原色京都:古典與摩登的交響 作者:徐靜波 著


平安京的營造

平安京根據(jù)各個坊的間隔,從北到南,設計了九條東西向的大路,由北而南,依次是一條至九條(實際上共有13條),寬度并不一致,大約在24米到50米之間,它的稱謂和道路的基本路徑,到今天仍然保留了下來。九條大路之間,則有各種小路(共計22條)。中下級官吏和仆役隨從等為主的居民,大都居住在坊里。有意思的是,平安京雖然沒有環(huán)繞四周的城墻,每一個坊,卻是與長安、洛陽一樣,都有用土壘圍起來的夯土墻,居民進出,要經(jīng)由南北的門,面朝朱雀大路等大道的一面,不許開設門墻。有官爵的上層人物,被分到的使用地相當寬敞,最大的有將近10 000平方米,可以營建豪奢的大宅和寬大的庭院,而一般的庶民,其分得的面積只有300平方米多一點。聽上去好像也不小,但這并不是居住的房屋面積,一般而言,他們只是用其中的一部分來建造狹小的住宅,其余則辟作稻田菜畦,以充作日常的營生。雖然平安京里也仿造長安和洛陽,設有東市和西市兩個市場,但一般小民應該沒有那么充裕的錢財來消費。由此看來,平安京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屋檐相接、房舍樓宇鱗次櫛比的城市模樣,實際上還很有些田園風。城市的人口,那時自然沒有嚴密的統(tǒng)計,根據(jù)歷史學家的推測,9世紀時大概在12萬人左右(高橋昌明《千年古都 京都》中譯本第9頁)。順便說及,平安京其實并沒有按照最初的規(guī)劃全部建成。連年的大興土木,征調(diào)勞役,使民眾頗受其苦,國家財政也是捉襟見肘。再加上那時日本本州的東北部,也就是今天的青森縣、巖手縣一帶,還沒有歸順大和朝廷,時時與朝廷作對,朝廷不得不征調(diào)數(shù)量龐大的兵員進行遠征,這也耗去了國家的大量財力。于是桓武天皇在他的晚年,就宣布停止京城的大規(guī)模營建,因此,事實上平安京的西北部和東南部都沒有完全建成。

定都平安京之后,當局覺得也應該在京城營建具有皇家背景的佛寺,于是便以羅城門,或者說是朱雀大路為中心,在羅城門南側(cè)的東西兩邊,于796年同時開始建造兩座大的佛寺。這就是俗稱西寺的右大寺和俗稱東寺的左大寺。天皇希望佛教能夠幫助朝廷來鎮(zhèn)護國家。不過由于財力窘迫,寺院的建筑遲遲未能竣工。東寺在823年由朝廷賜給了從唐回來的空海和尚,之后就成了一座傳播真言密教的寺院,正式的名稱是真言宗總本山教王護國寺,祭出了鎮(zhèn)護國家的旗號。由于空海的聲名,也由于真言宗的魅力,東寺后來一直很興盛,而西寺則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頹敗了。除了東寺、西寺之外,在平安京的各個坊里邊,后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小型寺院,如鞍馬寺等,而在城市的郊外,后來陸續(xù)出現(xiàn)了大覺寺、仁和寺、延歷寺、清水寺等。自從佛教傳入日本以后,日本的宮廷與三寶(佛、法、僧)世界一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很多場合,兩者甚至是融為一體的(當然,6世紀以后的日本始終不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在虔誠的佛教徒白河天皇主政的11世紀,在京城郊外營造了六勝寺、法勝寺等諸多巍峨壯麗的宏大寺院。尤其是法勝寺,在1083年建造了日本史上第一高的八角九重塔(高81米),成了平安京的標志性建筑。這些我想在本書的下篇有關佛寺的這一節(jié)再詳細敘說。

條坊制的城市構(gòu)造,其實是比較缺乏活力的。無論是隋唐的長安洛陽,還是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每一個坊四周都由夯土墻圍著,每戶人家生活的主要場所,就局限在土墻內(nèi)的坊里邊。除了官營的東市和西市兩個市場,人們也不可隨意設攤開商店。那里的居民,主要是為朝廷和官衙服務的,當差役、跟從、仆人、女傭等等。因此,市民階級還沒有真正發(fā)展起來。

但是,上層的宮廷貴族,卻是過著比較優(yōu)渥的日子。他們或者是聯(lián)袂結(jié)伴,參加宮廷里的各種宴飲酬酢,或者是游園賞花,月夜聽風,間或也走出京城,到近郊的野外去,但足履的行跡,大都局限在京城。他們常常在一起吟詩作歌,一開始是唐代傳來的漢詩,從五言到七言,于是結(jié)集出版了《懷風藻》《凌云集》《文華秀麗集》等漢詩文集,后來用漢字作音聲詞,創(chuàng)作本民族的和歌,那就是《萬葉集》,再后來,創(chuàng)制了可以記錄語言的假名,于是,《古今和歌集》等誕生了。他們還時常在宮苑中吹奏尺八,練習舞蹈,擊鼓吟唱。長期這樣地生活,逐漸修造出了他們對于森羅萬象的自然世界的敏銳纖細的感受力,同時也滋生出了狹小的胸襟和柔弱甚至是羸弱的精神。對于藝術(shù)詩文,他們具有精細的鑒賞力和精致的創(chuàng)作力,卻也漸漸褪去了精進向上的淋漓元氣。這就是后人所說的“公家文化”,公家,在日語中是宮廷圈的王公貴族的意思。11世紀初,也就是平安時代中期問世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描寫的就是在這些場景中優(yōu)游歲月的王公貴族、深閨侍女的日常歲月及情感糾葛。在這樣沒有外患也沒有嚴重內(nèi)憂、平緩而有些凝滯的氛圍中,以天皇為核心的政權(quán)也開始慢慢衰敗了。

從每年5月15日在京都舉行的“葵祭”中,還可稍稍感知一點平安時代人們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日本歷史上有一個平安時代,指的就是以平安京為都城的時代,一般的理解是794—1184年這四百年間。那么,是不是這之后平安京就不再是日本的首都了呢?當然不是,在1869年天皇遷往東京之前,朝廷一直在平安京這個地方,將近1100年內(nèi),日本沒有在別的任何地方建過都城。這在全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中國的長安,隨著唐王朝的滅亡,作為中國國都的歷史也從此畫上了句號。洛陽也是如此,汴京(開封)和杭州,則只有過短暫的輝煌。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但那都不是大一統(tǒng)王朝的首都,朱元璋在此肇始明王朝不久,朱棣就把都城遷到了北京。說起北京,自元在此設立首都,一直到1927年,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如果從1267年算起,也蒙罩了700多年的京城光環(huán),雖然民國的大部分時期(1927—1949)在南京開辟了新首都。總之,在中國,具有首都歷史的城市,最長還沒有達到800年的。再放眼世界,羅馬,從公元前6世紀初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差不多一直是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首都,擁有將近一千年的首都歷史。在后來漫長的一千多年里,只不過是教皇的所在地而已,不是一國之都,一直到1871年才再度成為意大利王國的首都,當時的人口還不到20萬。不過,可貴的是,羅馬依然留存了羅馬帝國時代的圓形劇場、羅馬萬神殿等遺跡,讓人們依然可以聯(lián)想當年羅馬城的宏偉壯觀。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或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作為一座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中葉,作為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則始于330年,以后又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一直延續(xù)到1923年,然后改名為伊斯坦布爾,首都的歷史從此休止。中世紀的時候,這里的人口就已超過了100萬,至今還留存著6世紀上半葉東羅馬皇帝建造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就我有限的知識而言,平安京所在的這個都城,作為首都的歷史,在全世界大概僅次于君士坦丁堡,且君士坦丁堡還經(jīng)歷了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共和國三個大的時代,雖然在歷史和文化上有一定的延承,但畢竟是三個不同的國家,而平安京這個地方,則一直只是日本的首都,僅此一點,也足以讓日本人感到自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