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烏素之魂

有情世間 作者:蔣子龍 著


毛烏素之魂

初冬自毛烏素沙漠歸來,并無“風(fēng)塵仆仆”之感,相反心里倒多了一份潔凈,還有一種感激、感動和崇敬之情。甚至每遇到熟人都想問他一句:你知道石光銀嗎?媒體時代推出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名人,卻也忽略了一些真正可感可佩、讓人從心里欽服的人。

比如生活在北方的人,近十幾年有個明顯的感覺,天上沒有下沙子了,平時襯衣的領(lǐng)子也臟得慢了,北京甚至達到了奧運會對氣候條件的近乎苛刻的要求。這不能說是石光銀的功勞,但也絕不能說跟他沒有關(guān)系。

自打石光銀記事起,就跟著父母搬過九次家,有時一年要搬兩次。不為別的,就為躲避沙子,不搬不行,搬慢了都要被沙子埋住。那真是沙進人退!他八歲的時候,跟同村一個小伙伴在沙窩里放牛,只顧四下尋找那一點點發(fā)綠的東西,沒提防天空驟然黑了下來。沙漠里大白天發(fā)黑是常有的事,遮天蔽日的不是烏云,而是沙暴。絕地朔風(fēng),沙翻大漠,頃刻間他就人事不知了……一天后,父親在幾十里以外的內(nèi)蒙古找到了他,而他的伙伴卻再也沒有找到,連同那頭被一家人視為命根子的老牛,都永遠(yuǎn)地被漫漫荒沙吞沒了。

這件事在石光銀的心里造成怎樣的傷害,他從來沒有說過。長大后話也不多,只是拼命干活,有事沒事就愛跟沙子犟勁,20歲就當(dāng)上了生產(chǎn)大隊長。有些農(nóng)村的大隊長可以當(dāng)成“土皇上”,他卻一門心思摸索著各種治沙的法子。只要聽到哪兒有治沙的能人或高招,一定要去取經(jīng),即便步行一、二百里,也全不在意。那時他肩上還挑著幾百口人的飯碗,不敢成天光跟沙子玩鰾兒。到1984年,國家發(fā)布新政策,私人可以承包荒漠,這好像是石光銀等待了幾輩子的機遇,他立刻辭職,一下子就承包了1.5萬畝荒沙。簽這么大的合同,兌現(xiàn)不了拿命都抵不了啊!家人不同意,親戚朋友嚇一跳,外人則開始叫他“石瘋子”。這時候他說了一句話:“我這輩子就想實實在在地干一件事,治住沙子,讓鄉(xiāng)親們過好日子?!?/p>

一個不同凡響的人,在關(guān)鍵時刻總會有驚人之舉。石光銀這個原本再普通不過農(nóng)民,因時勢的變化,便逐漸顯露出那非同一般的特質(zhì)??墒牵胫紊尘鸵矘湓炝?,要種樹就得有樹苗,買樹苗就得用錢……他缺的恰恰就是錢,愁得夜里睡不著覺,忽聽到羊圈里的羊叫了兩聲。這鬼使神差的兩聲羊叫,一下子提醒了他,第二天一早,就把家里的幾十只羊和唯一的一頭騾子要牽到集上去賣掉。這可真是瘋了,要拿全家的日子往大漠里扔啊!妻子想從他手里奪下騾子的韁繩,又哪里爭得過他?只能聽?wèi){他拿走全部家當(dāng)換了小樹苗。

“務(wù)進者趨前而不顧后”,說也怪,正他這副鐵了心的架勢,竟感動了六、七戶平素就信服他的農(nóng)戶,大家從他身上看到了絕漠中的一線生機、一線希望,與其這么一年年不死不活地湊合,還不如跟著石光銀背水一戰(zhàn),興許真能干出個前程。于是那幾戶農(nóng)民也變賣家畜,把錢交給石光銀去買了樹苗。這下責(zé)任更大了,干不好毀掉的可就不光是他一家人的日子。晚上妻子怎么也忍不住要嘮叨幾句,這個家并不光是他石光銀一個人的。但還沒說上兩句,石光銀就截斷了她的話頭:“睡吧睡吧?!彼⒉欢嘧鼋忉?,連一句勸慰的話都沒有,可能他的心里也沒有底。所幸他石光銀的女人賢惠,男人叫睡就睡,即使睡不著也把嘴閉上了。

但女人的直覺和擔(dān)心卻不是多余的,頭一年種下的樹全死了,第二年成活了不足10%,石光銀真成了“往大風(fēng)沙里扔錢的瘋子”。這時候社會上有一種很時髦的理論,叫順應(yīng)自然,人是不能跟天斗的。石光銀說不出更多的大道理,只在心里不服氣,憑啥我這兒的自然就是沙子欺負(fù)人,你叫我們祖祖輩輩順應(yīng)沙子?其實,“老天”最早安排的“自然”也不一定就是眼下這個樣子,過去此地連年戰(zhàn)亂,人怨天怒,很難說是人禍引來天災(zāi),還是天災(zāi)加劇了人禍?毛烏素自唐代開始起沙,到明清便形成了茫茫大漠,這叫石光銀該順應(yīng)哪個自然?如何“順應(yīng)”才自然?好在石光銀身上有股異常的瘋張和倔犟,牙關(guān)一咬就扛了下來。他帶著干糧常常在沙窩里一干就是許多天,當(dāng)干渴難捱的時候,就用葦管插到沙坑里吸點水喝。那就像嚼甘蔗,把水咽下去,將沙子再吐出來?;蛟S這就是造化的公平,在毛烏素的沙窩里,扒下一尺多深,沙子就是濕的,沙漠里的地下水位遠(yuǎn)比沿海大城市里的地下水位高得多,打井到地下8米就能出水。“毛烏素”在蒙語里是“壞水”的意思,可如今在毛烏素生產(chǎn)的“沙漠大叔”牌礦泉水,是水中的極品。這是后話。

老天果然不負(fù)苦心人,第三年石光銀成功了,種樹的成活率達到90%以上。20多年來,石光銀種樹治沙22.5萬畝,已形成400多平方公里的防護林帶,莽莽蒼蒼,吟風(fēng)嘯雨,蔚成大觀。有人或許對用平方公里計算的樹林,形成不了具體的概念,那么就說的再形象一點:將石光銀的樹排成20行50米寬的林帶,從毛烏素可一直排到北京。若改成單行,則可繞地球一圈還有富余。這些在毛烏素沙漠里已經(jīng)自成氣候的林木,不能不說是對當(dāng)代人類的一個重大鼓舞。在當(dāng)前全球的生態(tài)危機中,沙漠化排在了第一位,被生態(tài)學(xué)家稱作“地球癌”。眼下地球上的沙漠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相當(dāng)于4個美國的面積,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30%,世界上約有9億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而中國又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十分嚴(yán)重的國家,沙化面積達到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2%。

所以,沒有上過一天學(xué)的石光銀,兩次被邀請到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大會上講演,介紹造林治沙的經(jīng)驗。2000年,先被“國際名人協(xié)會”評選為“國際跨世紀(jì)人才”;后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授予“世界優(yōu)秀林農(nóng)獎”(即“拉奧博士獎”)。設(shè)若是其他行業(yè)的時尚人物,獲得了這樣的國際榮譽,還不得鬧騰得家喻戶曉?這也正暴露了當(dāng)今媒體時代在精神上有塊沙漠,忽略了真正的時尚。而石光銀從一降生就面對沙子,大漠歷練了他的精神、他的定力,無論是榮譽,還是人世間最大的痛苦,都不可能讓他迷失,讓他頹喪。他在治沙上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他唯一的兒子石戰(zhàn)軍,一條34歲的壯漢,在急急忙忙去買澆樹苗的水管時遭遇車禍喪生。人們不是都愛說“好人有好報”嗎?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沒人知道石光銀是怎樣化解了這巨大的苦痛,也沒人聽到他說過一句怨天尤人的話。恐怕他心里早就清楚得很,治理毛烏素不是一代、兩代人就能完成的,恐怕死一兩個人也是正常的事。當(dāng)初既然是自己挑頭,就得由自己承擔(dān)全部后果。歷盡天磨成鐵漢,他只要有點閑工夫,就愿意鉆進自己親手栽種的森林里,聽著樹葉被風(fēng)吹動,發(fā)出嘩啦啦啦的響聲……對他來說這才是世界上最美妙動心的音樂。命運已經(jīng)給了他最豐厚的回報,在這時候就連他也相信“老天是有眼的”——這才是毛烏素人該有的大自然。一向不愛多說話的石光銀,卻多次向家人和親友們重復(fù)過一句相同的話:“我活著就是種林子,死了將林子交給國家?!?/p>

他一如既往的淡定、堅韌,猶如毛烏素沙漠里一束圣潔的光。其實,石光銀并不孤單,在毛烏素治沙有了大成就的還有幾個人。生活在遠(yuǎn)處另一個沙窩里的牛玉勤,有著跟石光銀大致相同的經(jīng)歷,丈夫因治沙積勞成疾,中年早逝。她獨自一人撫養(yǎng)孩子,照顧因患精神病常年神志不清的婆婆,還要像男人一樣治沙,或者干脆說像牛一樣勤勞無怨。因為她懂得一個道理,怨人的窮,怨天怪地的沒志氣。周圍的人都說:“這個婆姨生生是用淚水和汗水把一棵棵樹苗給澆活了!”到她60歲的時候,已經(jīng)造林治沙11萬畝。長年累月的難以想象的勞苦和艱難,并沒有摧毀她柔媚而豐富的情感世界,為了表達對丈夫張加旺的思念,把自己投資興建的小學(xué)取名“旺勤小學(xué)”;把育苗基地叫做“加玉林場”;將自修的沙漠公路命名“望青路”——走在這條路上就能望見青山綠水。這是她的夢想。而所有治沙人,心里都有個夢。

實際上只要治住沙子,其他就都好辦了。治理前沙窩里寸草不生,樹一栽起來,林子一成氣候,各種綠色植物就會自生自長,遍地蔓延。有了防護林的沙地也很容易改造成草場和莊稼地,不然毛烏素這個大沙窩里怎么能成為現(xiàn)在的“中國土豆之鄉(xiāng)”?漸漸地綠色食品加工廠辦起來了,養(yǎng)殖場建起來了,藥材種植基地形成了……石光銀們摸索出了林、農(nóng)、牧、藥多業(yè)并舉的路數(shù)。他實現(xiàn)了自己當(dāng)初的諾言,讓周圍的數(shù)百家農(nóng)民都脫貧了,可他的家里,一年到頭每天只吃一種“和菜飯”:將菜、米、面、鹽一起煮,菜飯合一。只在過年和有應(yīng)酬的時候才會放點肉,或包頓餃子。他和家人早就習(xí)慣了這樣的生活。而他的林子和那些企業(yè)估算起來,至少值幾千萬,他為啥還要這般苛待自己?他說:“我還欠著銀行300多萬的貸款,哪有條件享福?!鄙衬锏臉涫侵荒芊N不能砍的,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富了林子,窮了造林人。石光銀說:“不管我種多少樹,辦多少經(jīng)濟實體,都不是為了個人賺錢。我要錢干啥?還不是為了治沙,為了再多種樹?!?/p>

面對石光銀這樣一條錚錚鐵漢,精神上會感到健旺、暢達,對毛烏素和沙漠里的人,生出一種信心和希望。他們是沙漠的魂,是毛烏素的膽。據(jù)說毛烏素里的定邊縣名,原是北宋文學(xué)大家歐陽修所賜。而石光銀們,用自己命運證明,定邊只有定住沙,才能定住綠;定住綠才能定住魂,定住魂才能定邊——“底定邊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