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指什么
有一篇課文叫《三味書屋》,同學(xué)們往往對此產(chǎn)生疑問:這“三味書屋”是什么意思呢?對此問題,老師們的看法也不一致,大體上有如下幾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古人把經(jīng)書比作肉湯,把史書比作肉塊,把子書比作肉醬,說讀這三類書正如品嘗這三種美味一樣,取名“三味書屋”,寓含博覽群書之意。
第二種解釋認為,讀經(jīng)書味如稻粱,讀史書味如肴饌,讀子書味如醯(xī)醢(hǎi),也是博覽群書之意。
第三種是許欽文在《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xué)》一書中說:“大概是把經(jīng)書、史書、子書比喻作食物,經(jīng)書是米谷,史書是菜蔬,子書是點心。”他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所以加上“大概”二字。
第四種解釋說,魯迅的塾師壽鏡吾老先生認為“讀書有味”,加之屋后園中梅花有味、桂花有味,合起來便是“三味”。
第五種解釋說,三國時董遇曾說過:“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比藗儜?yīng)當(dāng)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努力學(xué)習(xí),切莫讓寶貴時光白白流失。宋朝蘇軾對此極為贊賞,曾作詩說:“此生有味在‘三余’。”后來,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認為“為學(xué)當(dāng)以三余”,并將其書屋取名為“三味”。
以上種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正確呢?我們先來看看古人對“三味”的解釋。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序中說:“無若詩書之味大(同“太”字)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也?!彼纬膶W(xué)家李獻臣所著《邯鄲書目》中也說:“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p>
太羹是古時祭祀所用的肉汁。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禮時,將牲體關(guān)節(jié)解開,折起來盛在器皿中,俎是盛犧牲的禮器。醯醢是調(diào)好味的肉醬,醯是醋,醢是肉醬。“三味”的意思即經(jīng)、史、子三種書猶如佳肴,讀書正如品嘗美味。由此可見,上文中第一種解釋是正確的。
另外,“三味書屋”的橫匾兩旁有一副對聯(lián):“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清楚地說明詩書是有味的太羹,也是對“三味”一詞最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