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的成功之道
在晴美的夏日,莎士比亞這只“天鵝”成為中英外交場合的話題。批評家必須博觀,作家也不能沒有學問?!段男牡颀垺房隙ㄇ叭¢F經(jīng)意”(對經(jīng)典內(nèi)容的吸納融匯),提醒作家要“積學以儲寶”。譽莎士比亞為“愛芬河可愛的天鵝”的英國文學家姜森(1572-1637),同樣重視學問。我們讀文學史,知道莎氏沒上過大學,但閱讀頗廣,知識甚豐。姜森在《莎士比亞戲劇集題詞》里,沒有直接告訴讀者,莎氏的學問如何如何。他用遺憾的語氣說:“你不太懂拉丁文,更不通希臘文?!睋Q言之,莎氏如懂拉丁文和希臘文,就會更杰出了。
姜森又指出,莎氏作品之成功,乃因為得力于“自然”;阿里斯托芬、泰棱斯等希臘喜劇作家,“索然無味了,陳舊了,冷清清上了架,都因為他們并不是自然世家”。姜森沒有解釋什么是“自然”。怎樣才算合于自然,中西文論家可以不休地爭論。劉勰也崇奉自然:《文心雕龍》首篇《原道》開篇即說“文”是“與天地并生”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姜森一方面認為莎氏合于自然,另一方面贊美莎氏為自然添上了詩句:
天籟本身以他的心裁而得意,
穿起他的詩句來好不歡喜!
它們是織得多富麗,縫得多合適!
從此她不愿叫別的才子來裁制。
根據(jù)姜森的說法,莎氏的詩句是富麗妥帖的,這就和劉勰所重視的文采異口同聲了?!对馈菲赋觥叭赵炉B璧”“山川煥綺”,天地都有文采;《情采》篇劈頭就說:“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姜森喜歡莎氏富麗的詩風文采,他如果生在中國的晚唐,讀到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那樣濃麗的律詩,一定拍案驚喜,像《知音》篇說的“觀綺而躍心”了。
論述自然之后,姜森筆鋒一轉,指出莎氏的成功,另有原因:“然而我決不把一切歸之于自然,溫文的莎士比亞,你的工夫也有份?!碧觳湃孕杩颗?,此乃不易之理。在《神思》篇中,劉勰認為作家“刻鏤聲律,萌芽比興”,又說“尋聲律而定墨,窺意象而運斤”,這些都是工夫。姜森說:
誰想要
鑄煉出你筆下那樣的活生生的一句話,
就必須流汗,必須再燒紅,再錘打,
緊貼著詩神的鐵砧,連人帶件,
扳過來拗過去,為了叫形隨意轉;
要不然桂冠不上頭,笑罵落一身,
因為好詩人靠天生也是靠煉成。
這樣看來,莎氏構思、寫作,應近于《神思》篇說的“思之緩者”,如“相如含筆而腐毫”,“桓譚疾感于苦思”;至少不會像《神思》篇所講的“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莎氏《漢穆雷特》(又譯《哈姆雷特》)“死后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麥克白》“明日,明日,又明日”、《羅密歐與朱麗葉》天亮時鳴叫的是“夜鶯,不是云雀”等傳誦的片段,創(chuàng)作時是可能有苦吟者的汗,有他的嘔心瀝血的。
在這一部分,姜森用well turned and true-filed形容莎氏的詩句,卞之琳和另一位譯者都把這個詞組翻作“精雕細琢”。這就是《文心雕龍》的雕龍之意了。
寫于2005年7月;2011年夏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