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世紀90年代中期,四川各地的鄉(xiāng)鎮(zhèn)陸續(xù)出現(xiàn)了卡拉OK、桑拿房、歌舞廳等場所,自貢開始流行“想逮貓兒,去田灣兒”的諺語。自貢的火車站所在地田灣附近,各種各樣的歌舞廳星羅棋布。逮貓兒的意思就是找小姐。仙市鎮(zhèn)也有了好幾處地下色情場所,陳炳芝開的貓兒店,是其中最簡陋的一家。
鎮(zhèn)上最開始出現(xiàn)的是卡拉OK。何四娃和楚哥都把各自的地盤裝修得富麗堂皇,打門口過,就能瞥見濃妝艷抹、年輕漂亮的小姐。后來何四娃賺到了一點錢,就搬回鄉(xiāng)下去;而楚哥因為干這個事,把他老婆氣得跳河,送進了精神病院,楚哥的手也在若干年后摔斷了一只,現(xiàn)在吃著低保?!白鲞@種事一定會有報應(yīng)?!闭稚系男焖膵f,“好人家沒有干這個的。”
“他們兩處的女人要周正點,我呢就是撿著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家不要的小姐,就往我這里來?!标惐ゲ⒉辉诤跣〗愕馁|(zhì)量,她提供的是場所,獲得的是幾塊錢的抽傭,“我想管他媽的,進兩塊錢是兩塊錢的事。床鋪反正又睏(睡)不爛的?!?/p>
家里所有人都反對她開店,但是陳炳芝篤定主意:“我說管我的,你們又不給我一分錢。”附近鄉(xiāng)鎮(zhèn)許多老、弱、殘、窮的男人,他們路過裝修得金碧輝煌的卡拉OK,那里面年輕漂亮的女人,近在咫尺又遙不可及。然而他們到了陳炳芝的房子里,只要付出二十塊錢,甚至十五塊錢,就能換來和一位小姐睡覺的機會。
陳炳芝的低價策略非常徹底,她從不曾為了提高貓兒店的營業(yè)額而添置任何家具或者裝飾。有的床坐上去搖搖晃晃,有的床是板凳墊起來的,她也將就著使用?!昂芏嗳讼矚g往我這里跑,就是都曉得我收費便宜,有時候三塊、兩塊都在收。”
她現(xiàn)在住的這個屋子實在看不出來曾是個淫窩,就連她自己睡的床,都是用幾個木頭板凳搭起來的。她說一輩子都沒有睡過床鋪,早先是買不起,后來覺得也沒有必要。房間里光線陰暗,一股潮濕的氣息使人疑心墻角長滿了青苔。這間房既是客廳也是臥室,既是小賣鋪也是廚房。放在門檻位置最顯“氣派”的透明冰柜裝滿飲料,然而其實并未插電——“想著好看點。”缺胳膊少腿的粗木家具胡亂堆在一起,陳舊、過時,委頓于地。
無論成交價格多少,陳炳芝每單生意都只抽五塊錢,如果沒有生意她就不收錢,卻依然給小姐們提供一天三餐。
陳炳芝一個人煮飯、洗衣、賺錢,五塊五塊地攢起來,養(yǎng)大所有的孩子,給所有的兒子買房子。她的一輩子跟了幾個男人過日子,卻沒有一個真正可以依靠。
時間退回到1932年,陳炳芝出生在富順縣雞公嶺。她的父親陳細藍是教“雞婆學(xué)”的蒙學(xué)先生,學(xué)生拿一些谷子就可以跟著學(xué)習(xí)一年;母親毛淑芬是個老實巴交的鄉(xiāng)村女人。陳細藍嫌棄她沒有生出兒子,就拋妻棄女,和“小媽”一起從她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毛淑芬?guī)е膫€女兒艱難生活,只能在深山挖一些橛子菜或者砍柴賣錢。賣得一點錢,就買一棵青菜,放兩粒鹽巴在水里,煮一下就吃;賣不到錢的時候,把鹽巴直接炒一下就著米飯也是一頓。
陳炳芝18歲離家,她沒有文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幫工是能換口飯的唯一活路。她先是離開瓦市去富順縣少湖路,幫一個叫何懷壁的人家?guī)畟€孩子,后來又在瓦市區(qū)里面的黃支書家?guī)凸?,再后來去幫一個老師。因為常年沒通過信,也沒錢回家,媽媽毛淑芬以為她淹死在河里了,就沿著富順的河壩頭走,一邊喊一邊哭——人家說如果人淹死了,親人去喊,人就會浮起來。那之后沒過多久,毛淑芬就餓死了。
陳炳芝在富順去茶館幫工,有天來了個川劇團在茶館演出,他們唱《柳蔭記》,也唱《一只鞋》《蘿卜園》《陸文龍》《張羽煮?!贰蛾惾迥铩返葎∧俊H寺暥Ψ兄?,她在干活的間隙偷眼望去,那個唱花臉的也正好看向她。
花臉叫鄧修玉,結(jié)過婚,有過孩子,那又能怎樣?陳炳芝覺得自己沒有任何“條件”挑選。他們遇到了,在一起了,但并沒有如同當時的習(xí)俗那樣成婚:如果兩個人歡喜,男的要拿一兩個大洋去算八字,合適就在一起,不合就算了,當然大洋也不用退。他們就是簡單地住在了一起,沒有儀式,也沒有大洋。
舊時代戲班漂流四方,戲子不僅被劃入“下九流”之列,收入也不固定,請的茶館多,才能掙到一點吃飯錢。稍不留意還會碰上“砸戲臺”的厄運。據(jù)《自貢文史資料選輯》記載,自貢“品玉科社”有一年在資陽臨江寺演出,會首點唱《破單于》一戲,有一位丑角佚名唱道:“天黃黃,地黃黃,人黃黃。天黃有雨,地黃有災(zāi),人黃有病……”會首認為這幾句臺詞含沙射影,挖苦這個地方,于是叫狗腿子們向臺上拋磚頭、擲石子,演員和鑼缽匠被打得頭破血流,有的甚至被打成重傷。
鄧修玉隨著戲班四處唱戲,一走就是很長時間,也沒給老婆留下一分錢。1957年,陳炳芝肚子大了就快生產(chǎn),通知不到鄧修玉。居無定所的她,就在仙市的河邊找了間廢棄房子棲身,連草席都沒有一張,只能把谷草鋪在地上當床,所幸尚有一床薄被。鄰居羅啟看不過,拿來幾個瓦盅、兩雙筷子送她。她自己又腆著肚子從野外搬來一坨石頭做桌子,沒有板凳就席地而坐。
陳炳芝一個人坐在黑暗的房子里,偶爾拿根棉線放在桐油碗里點上燈,等孩子降生,或者等丈夫突然回轉(zhuǎn)。臨盆時候天已黑透,身旁無人,她拿著把舊剪刀驚慌失措,隔著薄薄的墻壁,問鄰居馮大孃:“這臍帶咋子剪嘛?”
馮大孃生過五個女兒、兩個兒子,隔著墻壁教她:“剪刀比起磕膝頭兒(膝蓋)剪起,然后用線來套起。”
“這娃兒落下來,耙嗒嗒(軟綿綿)的,咋子包起來哦?”
“莫慌,你拿裙子來兜起嘛。”
她小心翼翼地拿裙子裹起嬰兒,抱在身上睡了一會兒。醒來她顧不上痛,就起來打掃、給自己做吃的。
幾年以后,生下第二個兒子沒多久,鄧修玉離家再也沒有回來。有人說他死了,也有人說他投機倒把被逮進了監(jiān)獄,總之這個男人從此在陳炳芝的生命中消失不見。30歲的陳炳芝拖著兩個兒子,跟了一個叫作張運成的漁民。
張運成是退伍軍人,打過仗,離過婚,性格暴烈,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被打斷了左手。那時候還沒有退伍轉(zhuǎn)業(yè)費,國家能提供給這位殘疾退伍軍人的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去供銷社打招呼,預(yù)留他想要的東西,比如肉和酒。
張運成嗜酒如命,每天要喝一兩斤酒??吹疥惐ズ湍膫€男人多說了一句話,拖過來就打。張運成身材高大,即使只剩下一只右手,力氣也大得很,身高不到一米五的陳炳芝經(jīng)常被打得鼻青臉腫?!八盐野吹降厣希叶懔艘幌?,他的手敲到咸菜壇上,都能留下很長一條血口。打一次架,我頭發(fā)都能被他扯脫幾攥?!?/p>
陳炳芝挨打是家常便飯,他酒喝多了打,推船推得累了就按到河邊打,把她的頭浸在水里面,直到她氣都出不過來,才又把她拉起來。周圍的漁民看見了喝止,他才住了手。
“那時候不像現(xiàn)在,可以報官,可以離婚。很多夫妻都那樣?!标惐フf。
既然“都那樣”,日子也就可以忍著過下去。在陳炳芝給張運成生下了兒子小俊和女兒小紅之后,她忍無可忍跑掉了。張運成就來找她賠小心、說好話,陳炳芝一輩子也沒聽到過幾句甜言蜜語,倆人就又在一起,生下了第三個孩子小五。
打架之外,兩個人便在釜溪河上撒網(wǎng)捕魚,又上岸到很遠的地方賣魚。那個時候人們沒什么錢,改善生活通常是割豬肉,很少有人吃魚,把魚賣掉也是件難事。很長時間他們才回一次家,幾個孩子在家自己做飯喂飽自己,自己哄著自己入睡。
仙市小學(xué)的老師古四和陳炳芝的女兒小紅從小是同學(xué),經(jīng)常放了學(xué)去她家玩,卻幾乎沒有見到過陳炳芝夫婦。“她哥哥和她好像永遠沒人管。每次去她家都沒有大人,也沒有飯吃。她常年脖子都是黑黢黢的,還是我們?nèi)ニ医o她燒水,督促她洗澡?!?/p>
1969年,陳炳芝生下小五,坐月子第七天,張運成喝了酒去魚洞捕蝦,腳在崖上沒踩穩(wěn),摔下來斷送半條命。陳炳芝求兩個鄰居去幫忙抬,誰料想剛到河邊拐彎處,繩子斷了,又把他摔了一下。到家后找赤腳醫(yī)生拿了藥吃,轉(zhuǎn)天睡醒,陳炳芝發(fā)現(xiàn)男人已經(jīng)斷了氣。
第二個男人也死了,陳炳芝又在世界上無依無靠了,張嘴要吃的孩子倒是有五個,其中一個還在襁褓之中,沒辦法,只好把和張運成生的大兒子讓張家領(lǐng)回去養(yǎng)。
“后來張家把張運成抬回玉河壩去埋的,再后來,他兄弟也死了,媽媽也死了,嫂嫂也死了,全家都死光了?!?/p>
“他死了,你哭沒哭?”我問。
“還在月子頭,他就打我,我才沒有哭?!?/p>
陳炳芝的第三個男人叫袁新歷,倆人生了一個女兒,這是她的第六個孩子,也是最后一個孩子。
那個年代沒有避孕這個說法,國家鼓勵“人多力量大”。袁新歷是個跛子,走路一瘸一拐,也靠打魚賺點零錢。與張運成相比,這是一個堪稱溫柔的男人。小紅回憶說“見他打過我媽”,陳炳芝卻斷然否認這一點。
在一起沒幾年,袁新歷就得癌癥死了,這時候陳炳芝四十出頭,在糧站搬運重物養(yǎng)活五個孩子。生活當然仍舊是慘淡的,幾個孩子都沒有正經(jīng)衣服穿,一天基本只吃一頓,就是把一點點蔬菜煮進稀飯里。“那時候娃兒腿褲兒(里面有棉花或者襯褲的褲子)都沒穿過一條,布鞋都沒穿過一雙?!眿D女主任郭六孃看不下眼,給政府部門反映陳炳芝的困境,在別人捐助的衣物中分了一點給她的孩子。
這個殘破家庭的所有孩子,都是自顧自長大的。小紅說,父母從來沒有教過她女孩該如何保護自己;二兒子小理翻遍記憶,也找不到任何一道“屬于媽媽的菜”——在他的記憶中,童年就是自己帶著幼小的弟弟、妹妹,給他們做飯吃。吃得最多的是稀飯,里面放了蘇打粉,黏糊糊泛著綠色,時常連碟菜都沒有。
最小的兒子小五也最不省心,他對父親張運成——那個脾氣剛烈的退伍軍人——毫無印象,生下來才七天也不可能有印象,卻把他的脾氣遺傳得別無二致。那些年在仙市,“小五”這個名字就意味著“能打架”。有次去瓦市看電影,有人占了他的位子,小五和人家打了一架;還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偷吃別家的甘蔗,挽起袖子就把那人一頓打。這樣的事情不知凡幾,但陳炳芝從未為此數(shù)落過兒子。陳炳芝不覺得小五打架有什么錯,她認定兒子就是“見不慣不公平的事”。
“我這輩子,打架都打傷(膩)了。”小五說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和鄰居羅聾子打牌,因為欠錢沒給,羅聾子就出去到處跟人家說,正好被小五聽見了,覺得傷了自尊。那天陳炳芝在家里,看見兒子沖進廚房拎著菜刀就往外跑,她嚇得跟出去,就看見羅聾子一邊的臉都被兒子砍掉下來了。
“腦殼上五刀,肩膀背上還有兩刀,我看到血飆出來,才去自首的。”小五說起自己當年的魯莽,記憶猶新。那時候陳炳芝在公社挑潲水,四處扯紅苕藤,喂著幾個肥豬。小五被公安抓走了,她只能把肥豬全部賣掉,湊齊了五六百塊錢,拿去醫(yī)院賠償了人家。好說歹說,小五才被放回家。
“他后來當了兵之后,才好了很多?!标惐奈磸母改柑幍玫饺魏谓逃?,她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管教小孩,只拼命賺錢喂飽他們,衣服破了幫他們補,小孩打架傷人,她也就一次次地掏空家底去賠償。
如今的小五穿著交通輔警的制服,說話和氣,滿臉都是憨厚的笑容。當兵之前找不到工作,他就給鄰居挑水,從灣灣那頭挑到街上,幾里路,一擔水七八十斤,挑一趟五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