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拳經(jīng)九論 (2)

開藝叢談 作者:龔鵬程


三、洗髓經(jīng)

武林秘籍,《易筋》之外,尚有《洗髓經(jīng)》。此經(jīng)亦屬達摩傳授,而且比《易筋經(jīng)》還要神奇。

據(jù)《易筋經(jīng)》李靖序說,達摩卒后留下一口鐵函,函中藏有這兩本經(jīng)書,「洗髓經(jīng)帙,歸于慧可,附衣缽共作秘傳,后世罕見。惟易筋經(jīng)留鎮(zhèn)少林」。可見少林所傳亦僅易筋法而已,洗髓功則為掌門衣缽之秘。李靖這篇序文是偽造的,但即使是偽作此序者也承認并不曾見過《洗髓經(jīng)》。

故《洗髓經(jīng)》可謂秘中之秘,歷來修練之士看待這兩本書,也持軒輊之見。例如玄同子藏本《易筋經(jīng)》后序就說:「練易筋功行,成就已;以洗髓之功視之,猶是外功,不足以言工夫之上乘,必須進而練習洗髓,方為形神之妙道畢矣」。

少林掌門衣缽秘術,流傳當然也絕少。不過據(jù)說后來慧可襌師發(fā)愿弘法,將此經(jīng)翻譯成中文,所以畢竟有了傳本。

流傳各本,內(nèi)容甚為分歧,譯文也頗有不同。其功法大略謂:夜中靜坐,服氣吐納。五更起床后,也吐濁納清。靜坐吐納時,舌抵上顎,咽津入腹,氣歸丹田。平時行住坐臥也要行功,然后再輔以按摩之法。

這樣的功法,其實也甚為簡單。但它跟《易筋經(jīng)》相比,確實較有理趣,其〈無始鍾氣〉〈四大假合〉〈凡圣同歸〉〈物我一致〉各篇,都不只是講技術、操作手法,而是從宇宙氣化講起,謂宇宙因氣化而成,故水火土風四大假合,人亦如此。生命暫有,終歸太虛。修練者只是借假以合真,運用服氣養(yǎng)氣之法,以求長生。這樣的理論,使它在各武術秘笈中顯得較為深奧高妙,以致于它那極簡單的功法也彷佛高深莫測了。實則其理論雖有理趣卻是欠通的。若真能悟四大假合、生本虛幻,便能超脫生死關,何至于汲汲以長生久視為念?而其具體功法,則又卑之無甚高論,不過是呼吸吐納而已。里面甚至還有一些「兩手常在腹,捫臍摸下體」的動作哩。

如此功法,何以便能擁有那么高的聲譽地位?

原來,圣典之所以能成為圣典,有時并不只因它本身的因素,而是因時因機的。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白話文學史》〈文學改良芻議〉本身也談不上多么嚴謹深刻,議論亦多欠通,但掀起一代風潮,肇興新文化運動,誰又能說它沒有歷史地位?不也有許多人迷信它,視為圣典嗎?

《易筋》《洗髓》于今視之,淺陋可哂,妄謬亦甚可驚。但那是少林外家拳術在明末遭遇內(nèi)家拳思潮崛起后的自我調(diào)整之作,希望吸收道家的運氣行氣說、呼吸吐納功法、導引術來達到新的綜合。這種綜合,雖然簡陋,但卻成為清初迄今少林系統(tǒng)武術的基礎,許多功法均由此衍申發(fā)展而來。此所以這兩部經(jīng)才會被推尊為武學宗祖,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四、劍  經(jīng)

中國兵器,以劍為尊。但后世劍法失傳,劍在戰(zhàn)陣中亦無所用,劍遂僅成為裝飾性或表演性的技藝。真正講武術的第一本《劍經(jīng)》,其實乃是一部棍法譜。

這部棍法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棍譜。以棍譜名為劍經(jīng),自有以棍代劍之意。劍的傳統(tǒng)地位及作用,依作者看,是該讓位給棍了。

這位作者,乃明嘉靖萬歷間名將俞大猷。戚繼光曾任其副將,對他的棍法非常佩服,所以在編《紀效新書》時,把他這《劍經(jīng)》全文收錄書中,且增繪了二十四圖勢,以助了解。后來民國初年寫《江湖奇?zhèn)b傳》的平江不肖生向愷然也曾注釋此經(jīng),并增圖勢若干幅,改名《子母三十六棍法》。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本不僅具有歷史地位,也深受內(nèi)行推崇的經(jīng)典。

俞大猷于嘉靖四十年路過少林寺時,因少林棍法從唐初即擅盛名,故請求觀藝。但看后頗為失望,認為其棍法「傳久而訛,其訣皆失矣」。于是挑了兩名僧人來教誨,要他們學成之后「轉(zhuǎn)授寺僧,以永其傳」。所以后世所傳少林棍法,恐怕也只是俞大猷的棍法罷。

俞大猷的棍法何以能有如此高的評價?或者說,它的要訣何在?

綜合俞大猷與戚繼光的看法,有幾點可談:

一、棍為兵器之首:「用棍如讀四書,鉤刀鎗鈀如各習一經(jīng)」,四書既明,六經(jīng)之理亦明矣?!溉裟芄鳎瑒t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

二、棍雖重要,但練棍者跳躍閃滾,多是花樣,中看不中用,故棍法以實用為要:「俞公棍,所以單人打不得,對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無虛花法」。單人打不得,就是說棍法不是個人表演用的;無虛花法,就是說不準練者「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三、使棍時,須懂得短兵長用的道理。棍不如長槍大刀,乃是短兵。短兵利在速進,要搶到近距離才能發(fā)揮作用。所謂短兵長用者,是長驅(qū)直入之意。

四、兩人對陣,不是演套路、耍招數(shù),而是要乘其機、因其勢的。所以他強調(diào):「須知他出力在何處,我不此處與他斗力,姑且忍之,待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fā),然后乘之,所以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也」「不外乎后人發(fā)先人至一句」。

這些論點,都是武學上的至理名言。習武者賣弄氣力,矜炫姿勢,乃人之通病。此經(jīng)所說,可謂切中要害??上Ш笫牢湫g之發(fā)展仍然是以演套路、打招數(shù)為主,每家各派,以此自鳴得意、宏展宗派。既罕實用實戰(zhàn)之效,又跟俞大猷博采各家之精神相違(他的棍法吸收了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的技法與經(jīng)驗),實在令人感慨。幸而,「后發(fā)先至」「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之原理被太極拳等內(nèi)家拳派吸收而發(fā)揚光大了,否則后人對此《劍經(jīng)》豈不愧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