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拳北腿 (2)

開藝叢談 作者:龔鵬程


徐震又說:“粵中之少林拳術,傳自蔡九儀。……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貫禪師,最長于超舉術,且精腿法,能飛躍尋丈以外,疾如鷹隼,人不易防。其及門弟子以莫氏麥氏為最,二人皆順德人,不知其名……為粵東技擊之泰斗。”講蔡家拳之淵源,大抵采諸傳說;對麥氏莫氏之名也不太了解,可見徐氏囿于見聞,對粵中武術頗有隔閡。此或當時粵中武術尚少流傳于北方之故。因此說到蔡氏精于腿擊,便拿北方的輕功超距、飛躍尋丈去想象,其實蔡莫之法并不如是。

麥氏為麥繩武,館于肇慶。莫氏為東莞莫清嬌。二君之技皆源于高要蔡九儀。但廣東蔡家拳也不僅蔡九儀這一支,廣州泮塘還有蔡伯達一系,鼠步蛇形,與蔡九儀不同。蔡九儀、麥繩武、莫清嬌一系擅腿法,但主要是下盤腿。唯莫氏一派直蹴為多,麥氏一派橫掃為長,為其差別,但都不是飛縱跳躍型的武術。徐震于此,殆為失考。

蔡氏莫氏以外,劉家拳純用短手,高不過眉;李家拳亦為短手功夫。洪拳如“虎鶴雙形”之狹橋短馬亦極典型,腿法都不甚多。所謂黃飛鴻無影腳,實不過是洪拳中的后撐腿。以在手搏時忽然出此腿法,不易防范,故名“無影腳”。早期廣東拍黃飛鴻戲劇,對此尚不離矩矱。劉家良擔任武術指導或演出的一些戲,于此也不離譜(劉氏之父劉湛曾拜林世榮弟子吳少泉為師)。另外,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女士直到八十年代才過世,并在香港開辦武館,網上還可以找到她演練洪拳的資料,再結合林世榮編寫的一些拳譜圖錄,均可證明上述說法。可惜近年由練長拳套路的李連杰、趙文卓演黃飛鴻,而令黃飛鴻從一地方型武師變成了全世界華人家喻戶曉之人物,但拳路根本不同,以吊鋼絲懸空連續(xù)踢擊為無影腳,尤為無稽,造成了不少誤解。

南拳之腿法既如此,北拳又如何?

《精武》月刊二二八期有篇文章訪問八極拳家韓起,記者問:“八極拳為何不起高腿?”韓氏答:“不光是八極拳,近百年來,影響力大的拳種多數都有排斥高腿的傾向。即使是不拒絕高腿的戳腳,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棄踢腿,成為武林的主流。”不踢高腿是否為主流,姑且不談,我這里選擇八極拳的名家意見來談,就是表示北方拳種其實并不如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踢來踢去。

以徐震所說的長拳門類來看,太祖二郎、迷蹤、八極、劈掛、番子(也就是鷹爪),踢腿都是極少的。彈腿以腿法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彈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腳脛骨為目的。稍高一點踢膝,再高則踢心窩。高腿、二起腳(所謂鴛鴦腳、連環(huán)腿),不過一二路。有時連這一二路也不練,只以低中段踢擊為主。徐震說:“彈腿之姿勢,余所見者甚多。大別可分兩種。一種為十二路,其腿蹴出,離地不過三四寸;一為教門彈腿,乃回教中所盛行,只有十路,其發(fā)腿須與膝齊。此彈腿中之兩大派也。”我不敢說他講得不對,但所述與我所曾練習者不同。似乎當時踢得更低,連踢心窩都沒有,遑論高腳、二起腳!

出高腿者,太極拳中有擺蓮、華拳中有旋風腿,但也就這一兩式,在整套拳中不成比例。至于形意、八卦,幾乎只有步法而無腿法。孫祿堂《八卦拳學》凡例曾說:“游身八卦連環(huán)掌,內藏十八蹚羅漢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腳”,這些截腿、暗腳即是八卦的所謂腿法了。但既名為截腿、暗腳,其不明顯可知,其不起高腿亦可知。

其它地螳拳、通背拳,腿擊如現今我們看跆拳道那樣,也是沒有的。故所謂腿,在北方流行拳種之中其實也非特色所在,與它在南拳中并無根本差別。

考之古代,《紀效新書》載當時拳術,如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瑣、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呂紅八下、綿張短打、李半天曹聾子之腿、王鷹爪唐養(yǎng)吾之拿、張伯敬之肘、千跌張之跌,各有其長。其中唯李半天之腿以腿擊見長,且既名為李半天,可揣想應是善于飛踢高踢。除此之外,俱不以踢擊著稱??梢姶蟛糠值娜N或武術并不太用此類技法,原不是現在才成為主流的。

這里就可以接著談兩個問題。一是現在中國武術中出腿的比例,甚至出高腿者,其實已遠較從前多了。電影電視中表演武打場面時固然如此,武術界也踢得厲害。常見各門派在武術表演時,老拳師雖大半仍守舊范,青年們就滿場飛,又踢又跳,無論少林武當、南拳北派,大抵皆是這樣。風氣之成,我想一是這樣才花俏好看、易博看場子的外行人喝采,二是受李小龍影片的影響。

李小龍綽號李三腳,腿上功夫了得,電影中演示的,亦以腿法見長。他是“功夫”一詞的發(fā)明人,也是振興現代武術的大功臣。可是他的武術真是中國功夫嗎?他的雙節(jié)棍,就不是我國傳統(tǒng)器械,是他從菲律賓學來的。手上的技術,除了詠春拳之外,受拳擊影響極大。尤其是頭部擺動以配合出拳及趨避的方法,是詠春沒有的。拳擊式跳躍之法,更與詠春截然異趣。他也不采用詠春的馬步,而是以北方彈腿、螳螂、查拳等常用的那種側面對敵方式,跨大馬步,然后側踢、后旋踢出腿。那種側踢、后旋踢,乃至飛身側踢,我不敢說傳統(tǒng)武術中一定沒有,但即使有也是極罕見的??峙率撬诿绹鴧⒖既毡究帐值?、韓國合氣道而學來之技法。

做為一位武術家,他這樣博取眾長,汲精用宏,當然很可欽佩,但以之為模型來了解中國武術,可能就大堪商榷了?,F代練武的人,看慣了李小龍?zhí)?、再看李連杰在銀幕上也這樣踢來踢去,又看到跆拳道、泰拳那樣踢,于是踢技大昌,遠多于古,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墒菍τ趥鹘y(tǒng)武術是否應如此改造,或許也還可以討論。

另一個問題是:南拳北腿云云,不只是對南北拳派拳種太簡單的概括,更是對拳術不恰當的簡括。

拳術如舞蹈。世界上的舞,有專門表現頭發(fā)的,如臺灣阿美族祭禮中甩發(fā)為舞。有專門表現頭部的。也有以動頸子為特征的,如新疆維吾爾人之舞。又有抖肩的,如蒙古一些舞。還有扭腰的,如阿拉伯之肚皮舞。有擺臀的,如夏威夷之草裙舞。更有動腳而上肢不甚動者,如歐洲宮廷若干舞種。另有專借腳尖表現者,如芭蕾舞。有專門在腳底板下功夫的,如踢踏舞。又有身腿都不太動而主要以手指表現者,如泰國舞。不同的舞蹈,開發(fā)著身體不同的美感;善于利用身體某一個部分,也就形成各個不同的舞種。

舞蹈如此,武術何獨不然?舞以求美,武以盡力。要窮極身體所能表現的力量,達到搏擊的目的,其能開發(fā)身體每一個部位,原理是一樣的。番子之長為練手,劈掛之長為練拳,查拳之長為練行,彈腿之長為練腿,乃至張伯敬之肘、千跌張之跌,頭、肩、臂、拳、掌、指、肘、膝、腿、脛、腳,無不可以也應該予以發(fā)展運用。各人秉性不同,所利用者也就不一樣,哪里是“拳”“腿”兩個字所能概括的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